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重庆的非正式名片:山城棒棒军

2009-12-01 11:02
来源:腾讯旅游 作者:rachel
在重庆,有这样一群人,肩上扛着一米长的竹棒,棒子上系着两根青色的尼龙绳,沿街游荡揽活,他们来自农村,他们是重庆街头的临时搬运工,他们被重庆市民成为“棒棒”。

街头的棒棒军

在重庆,有这样一群人,肩上扛着一米长的竹棒,棒子上系着两根青色的尼龙绳,沿街游荡揽活,他们来自农村,他们是重庆街头的临时搬运工,他们被重庆市民成为“棒棒”。

在近期进行的2009中国重庆城市形象代言人评选候选人中,除了不少在重庆甚至国内都耳熟能详的重庆名人,极具重庆地方特色的山城“棒棒军”这个群体也跻身榜单。

倘若你问外地人对于重庆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或许他们的回答千姿百态,却总也少不了这一桩:重庆“棒棒军”。这一浩浩荡荡的城市人文景观,恐怕在全世界的都市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在山城重庆,当地街头巷尾的棒棒军可以说是独具特色的一景。三五成群,站在路边的农民,他们手里拿着一根竹棒,两条绳子干着搬运活,山城的人们根据他们的行头,把他们叫做“棒棒”。解放碑是重庆最繁华的地区,朝天门码头又是重庆最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因此从解放碑到朝天门码头地段是重庆货流量最大的地区,也成为“棒棒军”最活跃的地区。

“棒棒”们靠着一根竹棒、两条绳索寻找生活,他们等候在商场门口,竞争的车站旁边,挑着超过自己体重的货物,穿过车流,爬坡上坎,为自己的生计流着汗,为家人的希望拼着命,同时也为重庆远播着山城棒棒军的威名。

挑着重物

棒棒的产生,源于重庆的特殊地形和港口经济,整个城区依山而建,出门就爬坡,下船即上坎,搬运东西成为难题。重庆市民于是习惯了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大到买家具、电器,小到买几斤肉,如果不想自己动手,叫一声“棒棒”,即有人应声而到。棒棒在重庆随处可见,人数也非常庞大,有三四十万,年龄从十几岁到五六十岁不等。重庆电视台曾经拍摄过一部方言电视剧《山城棒棒军》,描写棒棒们的生活,深受好评。

很多棒棒军在周围坐着聊天,手里拿着他们生活的工具,那就是棒棒。这是不是也反映了重庆的一个特色呢?也反映了这个城市所具有的一种风貌呢?那就是,吃苦耐劳、任劳任怨。这种精神如果我们把他寻找出来,作为城市的一个精神灵魂,我想建立什么城,建立什么街,什么CBD都能解决。所以我觉得我们回到一个最终的目标就是要把所有大家的认知,统一起来,特别是要建立一个金融区域里面有很多互相有价值的连锁反应,也就是我们说一个价值链的增长,不是靠进来几个银行,进来几个保险公司那么我们就叫金融街或者金融城了,我们应该考虑还有很多价值的增长的一个过程。

略显疲惫的步伐

重庆别称“山城”,人们出门即要爬坡上坎,商贾旅人的货物行李搬运,大都靠“棒棒”们完成。山城棒棒军黝黑的皮肤上渗出的汗珠,在阳光下显得更加晶莹,浑厚的号子喊出爬坡上坎的气势,一步,一步,踏着青石砌成的石阶,随着节奏,一点,一点,向更高处前进。不由得想到了泰山的挑山夫,一样的坚韧,一样的坚定。只是在这里,还有更动人的气魄。重庆,是山城,一道道坎,一个个坡,是其最独特的景色。

重庆是一个山城,市区内空间狭窄,人口密度高,地形崎岖,市内不允许厂家的货车通行为零售点进行送货。而“棒棒军”(挑夫)就成为最好的产品通道,只有挑夫能将经销商或者批发商手中的产品送到零售商手中,所以组建“棒子军”作为二批商才能控制产品销售终端。

年纪稍大的棒棒军

重庆人对扛着扁担,蹲守街头务工的农民叫“棒棒”,有人认为这在人格上显得不够尊重。几年前,重庆市市长王鸿举就呼吁市民改掉“棒棒”这个称谓。多年过去了,“棒棒”称呼依然在山城流行。为什么呢?因为“棒棒”这个称呼很形象,体现了重庆本土文化,强行改掉确有难度。

他们游走在重庆的大街小巷,他们专门为别人挑担背包袱。他们被认为是最底层的劳动者,他们为了生活,从重庆的周边县区涌进西部的大都会重庆。他们大部分在农村都有家庭,他们也有爱。他们也有狂妄的时候,更多的时间,他们是为了生活而奔波……

曾有人如此评价:凭借一根棒棒谋求全家生活,这是一种地位不高但是极有骨气的生存方式!是那些憨厚老实、也绝无谋生技能的农民兄弟不甘贫穷的一种积极态度。

(责任编辑:木兮兰兮)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