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水族斗角舞】歌舞展示爱牛之情

2010-01-20 10:0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一笑倾城
牛是农民不会说话的忠实朋友,过去,牛是农耕劳动的重要生产工具。因此,千古以来,农耕民族都喜爱牛,并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歌颂牛,表达爱牛的心情,寄托人们对农业丰收的祈

牛是农民不会说话的忠实朋友,过去,牛是农耕劳动的重要生产工具。因此,千古以来,农耕民族都喜爱牛,并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歌颂牛,表达爱牛的心情,寄托人们对农业丰收的祈愿。中国民间舞蹈中,汉族有“水牛舞”“牛灯”,壮族有“春牛舞”,侗族有“逗春牛”,白族有“耍牛舞”。苗、侗、瑶、布依等民族也有斗牛的风习,仫佬族有敬牛的习俗和“牛王节”,而水族则创作了与众不同的“斗角舞”。

“斗角舞”是表现两条牛斗角的民间舞蹈,流传于贵州都柳江上游三都一带水族居住区。水族的祖先是古百越人的一支,他们善种水稻,热爱耕牛,看到毗邻的苗族、侗族新年斗牛时,虽也喜欢,但又不忍心让牛斗得伤痕累累。于是他们想出了以牛角道具代牛,两人持道具表现两牛顶角相斗,作竞技表演的办法,因此,就叫作“斗角舞”。

少数民族“斗角舞”,又叫“斗牛舞”。相传远在明朝初年,水族祖先看到苗族有斗牛“吃牯脏”祭祖的场面,既热闹又隆重。水族因为穷,没有水牛,于是用竹篾编成斗笠,用木头削成水牛角的样子,安在斗笠顶端两侧,做成牛头,两人各拿一个,模仿牛相斗的架式,跳起了“斗角舞”。

三都都江镇怎雷村,是省重点民族文化保护村寨。这个寨子里不仅有长达200多年历史的“杆栏式”木屋(这种建筑与我们常见的木房相比,少了中间的柱子);这里还有一个“重点保护”的对象——斗角舞,这个舞蹈是寨里水族人祖辈传下来的娱乐方式。

自己缝制的牛角是斗角舞最关键的道具。头顶牛角,穿上黑色的披风,伴着芦笙节奏,边舞边斗,犹如水牛在田中玩闹、打架,动作刚健英武。因此,这里的水族人形容这个舞蹈,一般都形象地说“打得精彩”。虽然这是祖辈传下来的舞蹈,但也不是人人都能学的,按韦支书的说法:一要受得了累,二要懂点技巧。村里会“斗角”的也就40多人,但是“打得精彩”都是年轻人。

关于斗角舞的起源,有书籍记载。水族祖先看到毗邻的苗族同胞在过节、祭祀的时候,既有欢快的芦笙舞,又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很是羡慕。但当时,水族祖先从外地迁来,没有牛,或者舍不得用牛来打斗,于是用竹子、木条做成了牛头,带上头顶俨然就是“牛”的形象。

斗角舞在过节、丧葬、祭祀等活动中都可以跳。尤其是秧苗拔节抽穗后,由舞队有威望的头人摘一稻穗在芦笙上,表示“芦笙吹涨了谷穗”,用舞蹈迎接丰收年。斗角舞对耕牛嬉戏、打闹的形象化表达,正是表现了水族人对牛的感情,实际也是一种耕作文明的体现。

在民族文化越来越受关注的今天,不管是生活中的传承,还是舞台上的演绎,水族舞蹈一定能顽强地生存下去。

(责任编辑:木兮兰兮)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