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称】撒拉族自称“Salar”(撒拉尔)。简称“撒拉”而得名。
汉文史籍中有各种不同汉语译音,《天下郡国利病书》作“撒剌”,《新元史·氏族表》为“撒 剌儿”《明永乐实录》译“沙剌”,《明宣德实录》称“沙剌族”,《清实录》有“萨拉”、“萨拉儿 ”、“撒拉尔”等多种异译,《循化志》作“撒喇”.清乾隆以后在官方档案中还用过含有民族歧视意 味的称谓,如“撒拉回”、“撒拉回子”、“撒拉番回”等。据十四世纪波斯史学家拉施特主编的《史 集》记述,“撒拉”意为“到处挥动剑和锤矛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撒拉族”.撒拉族语言属 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的乌古斯语组。撒拉语与同语原其它语言和乌兹别克、土库曼、维吾尔 、哈萨克等语言一样,属于粘着语类型的语言。语言内部比较一致。没有方言差别,只是根据语音和词 汇上的某些差异,划分为“街子”和“孟达”两种土语。撒拉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语文。撒拉族 人民信仰伊斯兰教,在宗教的教义上,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较特殊的一点是撒拉族的宗教 意识很强。过去曾有“舍命不舍教”的口号。
【族源】文字,历代王朝的典籍中也缺乏对撒拉族早期历史的记载。所以,关于撒拉族来源的资料主要 依靠流传在本民族的口头传说。据民间传说,突厥乌古斯部撒鲁尔的后裔。传说撒鲁尔即乌古斯汗之孙 ,塔黑汗之长子。“撒鲁尔”意为“到处挥动剑和锤矛者”.原住唐代中国境内,后西迁中亚。
族始祖尕勒莽、阿合莽兄弟两人原居住在撒马尔罕地方,他俩在伊斯兰教门中很有威望,因而 遭到当地统治者--国王的忌恨和迫害。于是他俩带领同族18人,牵了一峰白骆驼,驼着故乡的水、土 和一部《古兰经》向东方寻找新的乐土。一行人经天山北路进嘉峪关,旋经肃州、甘州、宁夏、秦州(天 水)、伏羌(甘谷)、临羌等地辗转来到今夏河县甘家滩。后来,又有40个同情者跟来。
追随他们经天山南 路进入青海,沿青海湖南岸到达圆珠沟(贵德县境内),有12人留了下来,其余28人在甘家滩与尕勒莽等 相遇,便同行进入循化境内。经夕厂沟,越孟达山,攀上乌士斯山。这时天色已晚,苍茫中走失了骆驼 ,便点起火把在山坡寻找,后人就把这山坡叫“奥特贝那赫”(即火坡)。当他们到了街子东面的沙子坡 时,天正破晓,后人又称沙子坡为“唐古提”(即天亮了)。
在黎明中,他们眺望街子一带,眼见土地肥 美,清流纵横,实是一块好地方。下了山坡,见一眼泉水,走失的骆驼卧在水中,已化为白石一尊。众 人喜出望外,试量了水、土与所带故乡的水、土重量一样。于是,这两批人经过长途跋涉,最后决定在 循化街子地区定居下来。撒马尔罕人与周围藏、回、汉、蒙古等族长期杂居融合,繁衍吸收,发展而成 今天的撒拉族。
撒拉族先民从中亚撒马尔罕一带迁来的历史,被近年来许多历史学家的考证所证实。祖圣尕勒 莽、阿合莽的坟墓和抄写本《古兰经》仍在街子清真大寺内。一本土耳其文着作《回族源流考》中记载 :“原住在撒拉克(今土库曼境内)的尕勒莽和阿合莽兄弟二人,带领本族一百七十户,离开此地东行至 西宁附近定居下来。”从其风俗习惯等来看,也可证明撒拉族是从撒马尔罕迁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