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满族文化】满洲族的“八角鼓”戏

2010-03-10 15:04
来源:中国民族文化网 作者:佚名
八角鼓,是满族民间艺术的一种,它以演唱者所用的击节乐器八角鼓而得名,是民间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八角鼓,鼓身八角形,木制框架……

满族的八角鼓戏

 

  八角鼓,是满族民间艺术的一种,它以演唱者所用的击节乐器八角鼓而得名,是民间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八角鼓,鼓身八角形,木制框架,大小直径17厘米左右,单面蒙
  
  八角鼓,是满族民间艺术的一种,它以演唱者所用的击节乐器八角鼓而得名,是民间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八角鼓,鼓身八角形,木制框架,大小直径17厘米左右,单面蒙蟒皮,鼓身周围嵌铜钹,并缀有丝穗子,鼓形小巧玲珑。演奏时用指弹击鼓面发出清脆的声音,摇震鼓身或手搓鼓面会发出悦耳的钹声。满族八角鼓主要流传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华北和东北地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政府的扶持下,经我区民间老艺人挖掘和整理,在传统唱腔和曲目的基础上,逐渐从曲艺发展成为一种地方戏曲,八角鼓是国内较有影响的地方戏曲种类,历史上及其繁兴,并广为流行。
  
  八角鼓戏曲中更多的融合了诸多地区艺术成分,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与艺术特色。它的多元性,受到流传地域民俗文化的影响,它以深厚的文化穿透力,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早期的八角鼓,源于关外,流传于关内,是满族人在关外牧居时的一种民间乐器,每当人们行围狩猎和劳动之余,常以八角鼓自娱自乐,庆贺丰收的喜悦。进关后,在驻防地或行军途中,也常击鼓高歌尽情演唱,以排解劳顿。八角鼓流传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四年(1739),清政府修筑绥远城(今呼和浩特新城),此地成为满族八旗军旅御外驻防城池,也是随军家属聚居营。生活在这里的满族八旗官兵,闲暇的时候,常常持鼓演唱,并将身边的风情逸事、日常生活融会进唱词,自编自唱。八旗军旅咏唱凯歌时还用它击拍鼓劲,因此八角鼓,随着清满族旗兵驻屯边塞而传入呼和浩特地区,流传开来。清乾隆年间,演唱盛极一时,曾被称为太平歌。到了民国初,绥远城满族后裔经常组织票房,编词演唱。这时的八角鼓曲艺不断地吸收、丰富,已经成为都市一种时兴的艺术了。日寇入侵绥远后,八角鼓曲艺演唱活动日渐衰退。
  
  关于八角鼓的由来,传说它形似八角,此以象征着满族“八旗”,“八旗”是满族驻防军营中的一种称谓,它以不同颜色的旗帜,代表着不同军民的驻防地。八角中的7个面,穿插着7组21个铜钹,是代表和象征着八旗20个“旗佐”官和一个“空纛旗”鼓的下面拴着一对穗铀子,代表着八旗中的左右“两翼”, 铀子下面坠着的长流苏穗线,是代表着各旗下的军民人丁。八角鼓虽经历代兴衰,但是它的基本演奏形式、民间称谓,以及演变和发展从未改变。
  
  八角鼓原系一种坐腔岔曲形式,并逐渐从曲艺艺术发展成为一种地方戏曲,甚受欢迎。在发展的过程中,初期流传较为广泛,凡有满族驻防的地方,大多有八角鼓演唱,在民间也极为普及。它在与地方各种曲艺交流中,不断地吸收了当地的民歌、时调、杂曲之长处,使原来的八角鼓曲艺艺术形式,更加的丰富多彩。它与地方各剧种以及流派的不断切磋,形成了不同的唱腔套路、表演方式和各路流派,有大型的“联唱”,有赶场的“单弦”,还有剧情连续的民间曲戏。一时明角辈出,时曲频传,八角鼓荟萃于北方各地区,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

相关推荐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