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文化】满洲族的“八角鼓”戏(2)
2010-03-10 15:04
八角鼓作为一种民间曲艺艺术,有单唱、拆唱、坐唱、群唱等四种演唱形式。八角鼓与岔曲、单弦、牌子曲关系密切,同为一体。岔曲、牌子曲是八角鼓演
八角鼓作为一种民间曲艺艺术,有单唱、拆唱、坐唱、群唱等四种演唱形式。八角鼓与岔曲、单弦、牌子曲关系密切,同为一体。岔曲、牌子曲是八角鼓演唱时所采用的曲调,单弦是八角鼓的一种演唱形式,而八角鼓又是唱岔曲、牌子曲和单弦时必备的伴奏乐器。做为满族民间艺术形式的八角鼓曲,是从岔曲、牌子曲中演变过来的,传至今日大约有两路唱调,一种正调的,一种越调。而现在呼和浩特八角鼓曲戏调,属于八角鼓的正调曲牌。
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在与地方上的剧种交流学习,很自然地在唱腔格调中有了不同套路套路,这就给八角鼓的演唱形式、唱腔、格调等带来相应的变化。唱腔上也大体分为两种类型,可以说出现了两种流派。一类是以多种唱腔、多重曲牌和乐器组成的联奏联唱,并有场次、布景、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造型。演员按照剧中人物化妆表演,道白是普通话,表演模仿戏剧身段动作。唱腔多采用正调,唱法,所以人们通称它为正调八角鼓戏。呼和浩特的满族八角鼓戏,就属于这类演唱类型。另一类是由几个或多个牌子曲、岔曲联在一起的唱段,演员不化妆,无角色区分,只有一个人自弹自唱,声调只有一种,不多见男女声腔变化。其特点是由一个人扮演故事中的多种人物,通称为越调单弦。属于单弦牌子曲类。八角鼓的唱腔一般有高腔、慢腔、低腔、和腔、快腔、托腔、衬腔、闷腔、空腔等。由于各地流派不尽相同,有时韵律相同而用腔各异,曲名相同而曲谱不一,总之正调、越调都各有特点。
八角鼓的曲牌、乐调很多,大约有五六十种,在传承过程中逐渐减少,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经常演奏的曲调也还有30多个,有的对唱剧目可长可短,如果唱兴未艾,二人可一直对歌到很久,甚至通宵达旦。它可以把日常生活、人物、周围景物、人情往来等都汇唱进去,而且笑料逗哏百出,常常为人们所推崇。八角鼓演唱时曲调通俗,描摹社会风貌、人物生态细致生动,表演幽默风趣。它在音乐曲调上还吸收了新的因素,当时流行的“南城调”、“云苏调”、“金钱莲花落”等曲调,吸收为单弦曲牌,还把时调小曲中细腻、抒情性的曲调和叙事较强的曲牌都吸收改革,使之口语化,成为半说半唱的新曲牌,使单弦曲调新鲜活泼,深受人们的喜爱。唱八角鼓所用的乐器,在越调、正调两路中,因各路唱腔曲调的不同,配乐也各异,但是都属丝弦民乐类。呼和浩特八角鼓传统演奏的乐器采用的是正调乱丝弦类。伴奏乐器有三弦、月琴、琵琶、四胡、二胡、扬琴、笙、笛、锣、鼓板、四块瓦、八角鼓等。八角鼓的弹奏方法很多,有摇、碰、弹、挫、掐、拍、舞。演奏时由八角鼓起弦。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初期,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区的老艺人将八角鼓发展成为一种地方戏曲。并且搜集整理了一大批八角鼓传统曲目,成立了新城八角鼓剧团,创编了八角鼓戏《对菱花》,又先后整理、改编和创作了《挎柳斗》,编演了歌舞小唱《满族之花》、《一杯美酒敬亲人》,整理了传统段子《庆月光》等。“文革”期间,八角鼓业余剧团被解散,演出活动被迫停止。
近年来,八角鼓戏曲发展速度缓慢。许多剧目、曲目濒临失传,亟待挖掘、整理与保护。八角鼓戏曲曲调悠扬婉转,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戏曲艺术不可多得的戏种,对于研究我国的民族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戏曲艺术的不断萎缩,专业艺术团体的减少,传承后继乏人,八角鼓戏曲已濒临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