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文化】水族的殡葬文化(2)
2010-03-16 10:05
9、 深葬。是水族的又一葬俗。水族崇尚多神,崇拜祖先,后葬仪。深葬是丧葬的最后活动,有两 种形式:一是山向和葬时都如愿,一次开六棺木全部落土
9、 深葬。是水族的又一葬俗。水族崇尚多神,崇拜祖先,后葬仪。深葬是丧葬的最后活动,有两 种形式:一是山向和葬时都如愿,一次开六棺木全部落土,以后不便作更动;二是山向及葬日记本可以 ,只存在局部的凶煞,可能招致些祸患,于是就以木条木板等隔垫棺木,使其不完全落土,等到吉日, 再将垫隔的木条、木板抽出,加盖泥土垒坟,隆重的祭悼活动往往是再深葬时举行。
10、 假葬。水族的一种习俗。因为水族崇拜祖先,厚葬礼,家有丧事要请水书先生则吉日下葬。 若一时难择上葬日,而往后又要举行隆重的葬礼,于是就先选择一个日子来假葬。假葬的方式是棺木停 于正躺之中,挖一土饼置于棺上,有的则用木板为主棺木四周,再挑来十几担泥土覆盖。这样,丧家依 旧要忌荤(不忌水产鱼虾类),而同族的的人则可开荤。解放后。假葬遗恨少见了。其实,水族的浅葬 不完全落土,依旧是一种假葬。现在多用浅葬类的假葬。
11、 石棺墓。是水族的墓葬。也称石板墓,墓室用雕凿的青石板、石柱、石条垒成长方体,大多分 两三层。地层埋入土中,置放棺墓,上中层露出土表二点五米左右,用以存放简易的殉葬物或坐装饰。这 是古越人竿拦住房在墓葬方面的表现。早期石棺墓多数清代前期墓葬,工艺较粗糙,墓碑没有铭文,只 可又水族人物衣着、头饰花平等浅浮雕。晚期石墓不仅打磨光滑、工艺精细、而且有铭文大多数墓棺的 上中层都竖有雕刻图案的石柱,幕厚四壁均有整块大青石刻图案组装。可有狩猎、骑马作战、牧牛、人 物出行、狮子、龙、麒麟、牛羊、仙鹤花草等图案。石刻多为浅浮雕,想象丰富,构图精巧,形势逼真 .
12、 放纸船。是水族的丧葬习俗。成人过世,为使亡魂能使顺利返回祖先故地,有些地方就编折 一个小船,用菜油摸浸后将亡人的灵牌和几粒大米置于船内,举到溪边焚烧,任其随水往下游。水族系 我国南方古代越人的后人。
13、 南待宇。水族译音,意为屋檐下的肉。在“开控”期间,凡亡人为入团葬,所杀的牲口成为“南 待宇”,凡是与孝家统一血缘家庭的人都不能粘腥,更不能吃这种肉,谁违背吃了,舆论会施加压力,认 为今后或招致气祸大患,五官残缺或早丧,这与祭荤吃素祭祖是一致的。既要表示对人的尊敬,也是维 持和巩固统一血缘家庭的重要方式。因此将“南待宇”引申为同一血缘氏族家庭。若某人去相亲,直到女 方是同一血缘家族,数禁婚对象,常说:“南待宇勒!动不得!”
14、 调布亥。是水族得悼丧歌。调布亥有三千行,叙述水族社会历史的概貌和家族发展的情况, 同时结合亡人生平祭丧失处理情况编歌读念。其间,最夙愿族迁徙的重要部分,并且每一段的开头或结 尾都习惯采用“公在等鸡叫,奶在等天亮、朔江上,过河来”或“公不能住了,朔河上;公不能住了,过江 来”等句式;还叙述迁徙中于其他部落举行“水过河点火”、“捕鱼比赛”、“呼唤山岗求回声”的斗志的情况 .调布亥时研究水族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15、 倒坛葬。也称“倒缸葬”,是水族的葬俗。水族认为麻风病故者祭难产死亡的产妇,其不吉利 的阴灵会遗传后世,因此,将人火化,取其骨盛入坛中或土缸中,在用以打土缸倒扣罩住其口,使之封 闭。麻风病亡者骨灰要举到偏僻低洼或终年不干涸的烂泥中安葬;难产的亡故女性要抬到远离村寨的的 僻静山洼一代安葬。民间认为如此安葬科杜绝类似病换传世。解放后,难产亡故的妇女多改用棺墓土葬 ,为消除顾虑,有的在请鬼师念趋邪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