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并不软弱可欺,在《孔雀与魔王》的佛经舞中,表演了“阿銮”(佛)变为孔雀后的一个故事:在森林中,动物们自由欢舞,突然闯入一个恶魔,残暴地蹂躏弱小生灵……此时孔雀飞来了,他勇斗妖魔,拯救了生灵,森林又恢复了欢乐。此外,在《召树屯与喃木诺娜》(孔雀公主)、《仑罕成佛》等民间长诗中,都着重塑造了孔雀的真、善、美。因此孔雀舞不仅是民间各族人民自娱自乐的主要形式,而且被用于各种佛节。据说领悟孔雀舞内涵的人,每当舞者跳到孔雀溪边沐浴,展翅抖落羽毛上的水珠时,便仿佛接受了最美好的祝福,并能强烈地感受到孔雀把吉祥幸福洒满了人间。
傣家人对孔雀的敬奉不仅停留在口碑和文献上,而且筑塔纪念,供子孙后代祭拜。潞西市遮放镇芒丙寨有座孔雀塔,传说是阿銮变孔雀后,在此地为民除害,不幸身亡,村民们为了纪念他,搜集遗骨,择地安葬,并筑塔朝拜至今。
孔雀舞是傣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傣族的许多村寨都有长于跳孔雀舞的人。由于代代相传及民间艺人精心创造,形成了各具物色、不同流派的孔雀舞。
孔雀舞的内容,多为表现孔雀飞跑下山、漫步森林、饮泉戏水、追逐嬉戏、拖翅、晒翅、展翅、抖翅、亮翅、点水、蹬枝、歇枝、开屏、飞翔等等。感情内在含蓄,舞蹈语汇丰富,舞姿富于雕塑性,舞蹈动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态上均匀的颤动,身体及手臂的每个关节都有弯曲,形成了特有的三道弯舞姿造型,手形和手的动作也较多,同一个舞姿和步法,不同的手形或手的动作,就有不同的美感和意境。孔雀舞有严格的程式和要求,有规范化的地位图和步法,每个动作有相应的鼓语伴奏。
除摹拟孔雀生活的各种动作外,也表现神话故事,德宏州的孔雀舞多表现一只孔雀在森林里被恶魔或国王抢走,另一只飞跑找寻的情景,西双版纳州的孔雀舞则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召树屯与楠木诺娜》中王子与孔雀公主再次相会的情节。表现神话故事的舞蹈中,还有金鹿、猴子、大象、猎人等出场。
由于气候及自然条件关系,傣族地区孔雀较多。傣族人民很早就有饲养孔雀的习惯。傣族人民认为孔雀美丽、善良、智慧,是吉祥的象征,对它怀有崇敬的感情。傣族群众常把孔雀作为自己民族精神的象征,并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
(责任编辑:搜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