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麦秆画是一种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其制作方法是用刀具裁剪麦秆片贴成各种画面,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它以其立体浮雕的手工艺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平面麦秆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南国艺苑奇葩”之誉,近年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称为“中华一绝”、“中国民间手工艺术精品”。
麦秆画的历史源流
麦秆画是如何兴起的呢?传说东汉刘秀被王莽追杀,万般无奈,藏于麦地之中,麦草随即化为树林保护刘秀。因此当地人视麦草为祈福迎祥之草,于是制作麦草画,供奉朝廷。麦秆画在汉代就成为了皇室贵族赏析珍藏的艺术品。
潮州麦秆画继承了千年传统艺术的精髓,民国时期达到鼎盛,新中国几经起伏,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出了一批精品,但在现代化大潮冲击下,面临人绝艺亡的困境,成为濒危的民间艺术,近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些有识之士呼吁保护和抢救。
麦秆画的制作工序
麦秆画具有绿色环保、民间手工、永久保存等独有的艺术特性,它取材于田野之间随处可见的小麦秆。
潮州麦秆画整个制作全凭手工完成,其主要制作程序是:第一步将麦秆草(以大麦秆为主)剪成小段去节口。第二步是将麦秆浸水,用药水泡。第三步是熏、蒸、煮,第四步是将麦秆挑开,刮剥为表里两层。第五步是整平压制成片,主要采取碾的办法。第六步是进行烧烫和熨烫,通过温度的高低变化使植物表面形成深浅不同的色彩,第七步是将麦秆分别染上所需颜色备用。第八步是设计构图。第九步是在布上或纸上作画——粘贴麦秆。
经过20多道工序的技术处理,才能制作出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麦秆画艺术作品。普通作品需一个熟练工一周左右的时间,复杂作品需要25天以上才能完成,是典型的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品。
麦秆画的表现技艺
潮州麦秆画的表现技艺集中体现在粘贴麦秆“作画”上。麦秆画的作画不是用笔绘画,而是采用麦秆作画,通过选材用色、运刀切贴来完成。“作画”之前,要先准备各种专用刀具。麦秆画是以刀为笔,有平口型、锯齿型、月牙型等专用刀具,“作画”时,要按图稿要求准确选定色草,运刀如笔,技法上讲究直切、横切、斜切的交错运用。
北方的麦秆画往往直接在纸上或布上贴麦秆,不用笔绘,潮州麦秆画有一个特点,就是采用毛笔在布上绘画,主要是画出背景,如朦胧的远山,往往采用笔绘,主体画面和实景采用麦秆粘贴,给人一种虚实结合,清新明快的美感。
潮州麦秆画追求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讲究国画的神韵,这些都要靠麦秆来表现,这些麦秆有的细切如丝,有的粗切如指,纤细的毫毛毕现,粗犷的刚健苍劲。正如一位专家评价:“如刺绣细腻的格调,似国画雄深的墨韵,像油画斑斓的色彩,若水彩清丽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