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中国古代门联趣话

2011-02-18 14:4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马铁汉
门联是我国文学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历史悠久的文化现象,四合院的街门是它的载体,形成了胡同文化的特殊景观。

  老北京的街头巷尾处处洋溢着文化气息,其中一大景观就是大街上的牌匾和胡同里的门联。早年,北京城内大街两旁的店铺都挂着牌匾,那些著名的老字号自不必说,就连米粮店、油盐店、绒线铺、香蜡铺、电料行、汽车行等等也都无一例外。煤铺虽不挂匾,但在门首写有字号,同时还在白灰墙上写着“块末元煤”的榜书,十分醒目,使人远远望去,一目了然。在我读小学时即有习字课(写毛笔字),中学有书法课。闲暇时,我们几个兴趣相投的同学常去看匾,当时出自名家之手的匾随处可见,如张伯英、吴兰第、张有为,华世奎、陆润痒、孟晋以及吴佩孚、徐世昌等。尤其是一旦有新匾出现,消息传来,不管是东四、西单,还是鼓楼前(旧指前门外),我们三五知己总要骑车前往观看,指手画脚,品头论足,其乐融融。

 

  此外,在静谧的胡同里,鳞次栉比的街门上几乎都镌刻着门联。门联又叫门对,它不但美化了门楼,装饰了门板,还寄语了主人的憧憬和希冀,同时也是学龄前儿童识字的启蒙读物。记得幼年时,我家住东城史家胡同,门联为“家传七宝贵,春发万年枝”;斜对门王家的门联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我三四岁时,家长告知的,那时我尚未识字,但每天进出街门,必读一遍,故至今未忘,此事距今已经70余年了。

 

  门联的字体端庄、疏朗、凝重、清雅,很多出自名家手笔,但不落款识,这与店铺门楣上的匾有所不同。匾一般都落有作者姓名,甚至还有字(别名)或籍贯,如云生吴兰第(此人为书法家吴未淳之伯父)、渤海张有为(为作家张中行挚友)等,同时还要加盖名章。门联虽然没有作者署名,但不乏佳作,其书写的内容多为格言、诗句,文化底蕴浓郁、深邃。书体风格多样,颜、柳、欧、赵以及魏碑等琳琅满目,但以楷书居多,隶、篆次之,行、草罕见,这是为了做到雅俗共赏,老幼咸宜,利于辨认。

 

  门联的起源可追溯到五代时期:后蜀皇太子孟昶继位后,好游宴,不务政事。宋兵入蜀,孟昶兵败举州投降。在蜀末的大年三十,他命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但总觉得不够工整,于是亲笔写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10个大字,这被认为是门联之伊始。

 

  宋代,王安石写了一首《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屠苏为美酒名,所谓桃符是在桃木板上书写对联,以图吉利并用来点缀节日之气氛。此时门联在朝野流传开来,逐渐形成民俗。

 

  元代,世祖忽必烈闻知赵子昂之名,便召见他,并让他题写一联置于殿上。赵挥毫写出“九天闾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忽必烈很欣赏,又命他书写应门春联,赵再次挥毫,写出“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后来此联流传很广,以致每逢过年,连胡同里的居民都广泛使用,久而久之,竟不知是出自书法家赵子昂(孟頫)之手了。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