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今南京)之后,在除夕这天忽然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朱元璋微服出行观看,以寻开心。他突然发现有一家竟没挂联,经询问得知这家是敲猪仔的,没有来得及请人代笔。于是朱元璋亲自书写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然后离去。当他再次来到这里时,却不见悬挂,问清原因,因本家知是御书,便将此联高悬中堂,燃香供奉,作为过年的祥瑞品。朱元璋听了很高兴,赏了三十两纹银,让他再做点别的生意。
朱元璋不但喜爱作联,而且还将其作为奖赏,赐给中山王徐达。联曰:“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此外还有“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明嘉庆末年,南京城守门宦官高刚在堂内挂有一联:“海无波涛,海瑞之功不浅;林有梁栋,林润之泽居多。”联中讴歌了两位敢于进谏的清官。
天启年间,曾在北京正阳门左侧修建一座关帝庙,到了崇祯年间,有个姓邢的卜者,在庙前摆摊,并在庙门上书写一联:“汉封侯,晋封王,有明封帝,圣天子可谓厚矣;内有奸,外有敌,中原有贼,大将军何以待之?”上联是说随着改朝换代,关羽的地位不断攀升,下联感慨明朝的形势十分严峻,气数已尽。其实此联是左宗毅弹劾魏忠贤所上的奏章,后来竟成了民间故事。
到了清代,门联的创作和应用已相当普遍,从宫廷到民间,佳作层出不穷。例如雍正年间,御赐桐城张廷玉的桃符句“天恩春浩荡,文治日光华”,即是一例。张廷玉得联后,每逢过年时,都悬挂中堂,后来爽性制成门联,与民共赏。结果不但在京师坊巷中普及开来,甚至连外省各地的大门上也悬挂起此联。
又乾隆朝,纪晓岚曾作联“岁月舒长景,光华浩荡春”,其中字句仍有雍正御笔的痕迹。当纪晓岚年届八旬时,友人梁同书曾作一联祝寿,“万卷编成群玉府,一生修到大罗天”,原件已不存,现由笔者写就嵌于纪晓岚故居阅微草堂的抱柱上。
建于嘉庆年间的湖广会馆已修复一新,并对外开放。清末左宗棠曾撰一联:“江山万里横天下,杞梓千章贡上都。”联中杞梓指的是两种优质木材,用来比喻优秀人才应该成为国家栋梁而多做贡献。因原件不存,亦由笔者书写,现悬挂于湖广会馆办公室的墙壁上。至于原先究竟挂在会馆何处,今已无从考证,不得而知。
总之,门联是我国文学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历史悠久的文化现象,四合院的街门是它的载体,形成了胡同文化的特殊景观。然而随着城市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大规模的拆迁使胡同中的四合院逐渐减少,门联也随之消逝,作为京味文化的一个亮点近于泯灭,其灿烂的光辉只能留在了老北京人的记忆中。应该说,门联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和申请条件,不知热心的读者以为如何?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