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大街西段北侧,有一条算不得宽阔的街道--大麦市街,这里曾经是西安市着名的回族小吃一条街。大麦市街并不长,它南起西大街,北止庙后街西口,总共只有391米长,不过,正如古城许多历史悠久的街道一样,大麦市街也有许多故事和传说。
曾先后被称为铁炉街、北桥梓口、大麦口
历史上,大麦市街曾先后被称为铁炉街、北桥梓口、大麦口。
隋唐时期,大麦市街属于长安城皇城内含光门街的一段,唐末之后,这里逐渐变成了居民坊巷。据说,到了宋元时期大麦市街北的古槐下,有一个祭祀用的大铁香炉,因此,这里一度被称为铁炉街。明代成化年间,开凿通济渠,向西安城供水,渠水由西门口流入城内,通过西大街,其中的一支分支从西大街西段向北流入了大麦市。有水有渠,就要有桥,当时的西大街和大麦市的交会处也许就曾有过桥,所以,这里逐渐被称为桥梓口。最初时,桥梓口仅指西大街以北的地区,后来,以西大街为界,分为南、北桥梓口。再后来,北桥梓口改名为大麦市街,而南桥梓口则逐渐简称为桥梓口,不过这些都是清末以后的事了。在清代,大麦市街名为大麦口,位于当时西安府城西大街西段北路。不过,在一段时间里,北桥梓口与大麦口的称谓同时存在,北桥梓口靠南,而大麦口偏北。清末时,大麦口改名为大麦市。民国时,北至庙后街,南至西大街的一段街道,统一都被称为大麦市街。到了1966年,大麦市街还曾改名为前卫路,1972年恢复大麦市街旧称。后来,这里成为清真风味小吃集中的地方。
大麦市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大麦市街历史悠久,名称也是一变再变,而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大麦市”这个叫法,是怎么来的呢?陕师大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史红帅告诉记者,大麦市街名字的来历,目前还没有定论。不过,现在流传的有关“大麦市”来历的两种说法都很有意思。第一种说法,是在清代时,在现庙后街的北边,有一处粮仓,叫做永丰仓,是当时省内最大的公粮仓,储存着从省内各地征收上来的粮食。史红帅说,清代,政府在丰年时收粮食,遇到灾年,便低价将粮食卖出,由此平稳粮价。由于当时全省各地的粮食都要汇集到永丰仓,所以,大麦市街就成为运粮进出永丰仓的必经之路。并且,从清代前期开始,由于临近粮仓,大麦市街道两旁逐渐开设起许多私人经营的粮铺,所以,史红帅认为,以粮食“大麦”来命名这条街道并不是没有可能。不过,史红帅说:“关中等地区普遍种植的都是小麦,大麦的种植则很少。作为一个省内重要的粮仓,永丰仓里储存的,以及周围商铺经营的粮食中,应以小麦为主,大麦应该不多,那么,以‘大麦’来命名街道,就显得有些奇怪。”
有关“大麦市街”的来历,还有一种说法,即此名有可能是由“转音”而来。史红帅说,西安老地名的来历很复杂,其中,有不少都是因为人们读错了音,比如,“习武园”,就曾被称为“西湖园”,那里就是过去校场的所在地,而与“西湖”则没有什么关系。大麦市街这个名称的来历,也很有可能与转音有关。清代时,在大麦市街的东侧有一座营里寺,是专为方便当时军队中的回族将士做礼拜而建的,故名“营里”.相传那时的营里寺修得很气派,有一扇很大的大门,所以又俗称大门寺,年长日久,“门”字便逐渐被读成了“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