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北京,注定与电影有着世纪情缘。从1902年福寿堂第一次放电影,到北京国际电影季成为京城盛事,北京电影的历史已历经百年沧桑。从早期的逐渐发展,墙内开花,到如今的缤纷绽放,走向国际,电影用特殊的视角诠释着百年的风云变迁。
1902年 电影首次在中国放映
1902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带着机器和胶片,租借了前门外打磨厂福寿堂饭庄的场地放映了3部影片——《黑人吃西瓜》、《脚踏车赛跑车》、《马由墙壁直上屋顶》,推广“西洋影戏”。这是北京人第一次真正看到电影。据说女人是不许进去的。
1905年 中国第一部电影诞生
1905年,为庆贺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60大寿,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拍摄,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断。同年在大观楼首演,这是中国第一部影片,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30年代 座位首次改成横排
位于前门大栅栏的大观楼影院被称作中国电影的诞生地。苗造堂是大观楼影院的第11任经理,如今的他已经满头白发,说起大观楼的历史如数家珍。“大观楼最早是茶楼,供大家品茶看戏,一茶一室,都是小单间。有了电影之后,开始摆设上八仙桌,大家围坐四周,但还是不方便看电影,于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大观楼影院率先在全国改成了横排座位,还开拓性地实现了男女同坐。
50年代 一张电影票5分钱
“那时北京城有几家电影院很出名,例如首都、大华、吉祥戏院。”72岁的周阿姨1958年还在上中学,那会儿她常去的电影院就是六部口的首都电影院,“记得那时电影有《夜半歌声》、《女篮五号》等等。放学后一帮同学就结伴儿去电影院。5分钱一张票。”于是,王丹凤、秦怡、黄宗英、赵丹这些电影演员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当时少男少女们心中的偶像。
70年代 放映员骑车送拷贝
上世纪70年代是电影匮乏的年代,只有少数的国产片和一些从朝鲜、越南,以及当时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引进的影片。紫光电影院原经理李宪平说,他做放映员时,恰好赶上70年代的尾巴。“四人帮”被打倒后,很多老片重新上映,译制片也十分活跃。人民群众的观影需求一下被激发起来。但那时放映技术比较落后,李宪平说,经常是几个影院共用一个拷贝,这边第一本放完,得赶紧送到下一个影院去。“通常都是骑自行车送拷贝,业内管这个叫‘跑片’。”
在李宪平的记忆里,70年代不论放什么电影,前面都要加上一段十分钟左右的《新闻简报》,内容通常是国家领导人会见外宾。当时放映条件差,放映员放错放倒了拷贝、没声音、烧胶片的事故常有发生。但放映员在放《新闻简报》时都特别谨慎。放之前会把胶片看上七八遍。因为之前有老放映员因为放倒了《新闻简报》,让领导人头冲下出现在银幕上而被打成现行反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