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曾经有一座天后宫,尽管它只留下一块遗址和一条街道的名字,却改变不了它曾经是中国最北妈祖庙的地位。这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片风情,作为沈阳人不能不知。
妈祖本名叫林默
北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夏历三月二十三日,福建莆田湄州屿巡检(很小的官)林愿之妻,生下一女,此女生下后一直不哭,故起名为林默,长大后也叫默娘。
因为生长在海边,林默水性极好,常常去救助海上遇难的客商和渔民。林默又懂一些天象,她的天气预报常常十报九准。她还懂得医药,给人看病治疗。她还懂点占卜之术,能预知祸福……乡亲们十分信服她、爱戴她。
一个雾夜,海上风浪极大,很多渔船遇险迷航。林默举着火把,奔跑呼号于海滩之上。火把光太弱,她唯恐海上难船看不清楚,竟然点着自家房屋,燃起熊熊大火,为海上难船导航。
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初九,湄州湾口又发生海难。面对风高浪急,林默一心只想前去救人,不顾乡亲劝阻,毅然驾船出海……从此,我们这位1000多年前的海上救援志愿者、见义勇为英雄,中华民族精英,时年28岁的林默娘,就永远地留在大海里了。
口口相传妈祖成神
仅仅在世上生活了28个春秋的默娘,实在是太优秀了。对于这样精彩的生命,乡亲们都不愿意接受她在海中遇难的事实,便说她是“羽化升天”了。好多人都说,每每风高浪急,樯桅摧折之际,她便会化成红衣女子,伫立云头,指引商旅舟楫,逢凶化吉。当年(公元987年),乡亲们便在湄州岛上建立起一座通贤灵女庙,称林默姑娘为通贤灵女,以缅怀、纪念。这座通贤灵女庙,即今天的湄州妈祖祖庙,世界上第一座祭祀妈祖林默的庙宇。
以后,妈祖的神话便不断地被民间、直至官府给演绎出来:
说:林默本来就是上界观音菩萨驾前的小龙女,下凡来的目的就是救苦救难;她生前梦中就能灵魂出窍,到海上救援难船……
说:宋徽宗宣和五年,给事中路允迪奉旨出使,率8艘大船航行海上,忽遇大风暴,一下刮沉7艘。路允迪赶紧闭目祷告:“神女下凡,保我平安! ”说也怪,路允迪立刻觉得船一下子平稳了,睁眼一看,果然有一位穿红衣的神女站在船樯上。靠神女保佑,路允迪独船完成了出使任务。
说:宋绍兴年间,江口海寇猖獗,官兵难于剿灭之时,妈祖红衣神女出现了,她“驾风一扫而去”,海寇踪影不存。
说:明永乐年间,郑和两次奉旨到湄州祭拜妈祖,并扩建庙宇,求妈祖对下西洋的保佑。后来郑和多次宣称,在海上屡得“天妃神显灵应,默伽相佑”。
说:清康熙二十一年十月,施琅率水师攻台,驻平海无淡水,祷请妈祖赐甘泉,打井果得甜水;十二月,施琅船队风浪中出海,有人见红衣神女妈祖伫立船头,佑船队安全。
凡人林默,经多年演绎,完完全全地变成了海神妈祖。
全球有妈祖庙2500余座
千余年来,许多皇帝都知道打妈祖这张牌,既得民心,又获好名,办法就是不断地给妈祖加封进爵。经历封建社会的七八百年间,对妈祖的册封多达40余次,封号累计竟有五六十字,如:辅国护圣、护国庇民、灵惠助顺、妙灵昭应、宏仁普济、昭灵显佑、广济明著等等。
最初,老百姓称林默为“通贤灵女”或“神女”;北宋宣和五年,徽宗则封其为“顺济夫人”;南宋绍熙元年,光宗则将其封号晋升为妃爵;元至正十八年,惠宗加封其为“天妃”;明成祖亲自为她书写了《南京弘仁普济天妃宫碑》碑文;清康熙十三年,圣祖康熙则晋其爵为“仁慈天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