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天后宫:中国最北的妈祖庙(2)
2011-07-26 13:54
于是,林默就成了万众敬仰的天上圣母,海上女神。于是,最初的落落数椽的湄州通贤灵女祠,也被一而再地重建、扩建。特别是郑和、施琅等高官,奉永
于是,林默就成了万众敬仰的天上圣母,海上女神。于是,最初的“落落数椽”的湄州通贤灵女祠,也被一而再地重建、扩建。特别是郑和、施琅等高官,奉永乐、康熙等帝王旨意,斥巨资投入。使妈祖庙,日臻完善,最后形成了正殿、偏殿等五组建筑群,16座殿堂楼阁,99间斋舍客房,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有如“海上龙宫”。妈祖坐像高达8米,像前的陪侍神像,也都是曾为民造福的名人。他们中有传说中的助产女神、顺天圣母陈靖姑,有兴建宋代著名水利工程木兰坡的女水利家钱四娘,还有明航海家郑和,清收复台湾的水师提督施琅等。
同时,我国沿海各地,如台湾、香港、澳门、广东、海南、江苏、浙江、山东、天津、秦皇岛,甚至地处内陆的北京、湖南、贵州、沈阳,都纷纷修起了妈祖庙或天后宫。美国、巴西、阿根廷、法国、丹麦、日本、韩国、越南、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印度等近30个国家,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庙。有人统计,目前全球有妈祖庙2500余座,其中规模最大者有3座,它们是湄州妈祖庙,台湾北港朝天宫,天津的天后宫,被称为妈祖“三大祖庙”。目前,全世界信奉妈祖的人约两个亿。
妈祖心两岸情
2004年,经国家批准,首个世界性文化社团“中华妈祖文化交流会”,在湄州岛妈祖祖庙成立,标志着妈祖信仰已正式被界定为妈祖文化。
湄州祖庙的“妈祖祭祀大典”已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都要举行一次。
2006年9月27日的祭祀大典, 50多家台湾妈祖宫、庙信众代表4300余人组成的进香团,与国外国内信众共万余人,聚集在天后广场,把声势浩大的进香活动推向高潮。台湾同胞说,这种活动,是两岸共同的财富,这就是“妈祖心,两岸情”,是“回娘家”。
有关部门统计:台湾岛有妈祖庙510座,台湾有百分之七十人口信奉妈祖。因为台湾朝天宫的妈祖像是从福建莆田湄州屿请来的,被认为是湄州妈祖庙的“分灵”。每隔几年,台湾人都要抬着妈祖像渡海回到湄州“挂香”一次,以表对妈祖的崇拜和对祖宗的怀念。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尤其是新世纪的10年,海峡两岸妈祖信众同心协力,捐物捐资,进行大规模的修复重建。让湄州妈祖庙重显光彩,更加富丽堂皇,气势不凡。在祖庙山顶,还建有14米高的巨型妈祖石雕像,伫立山顶,面向大海,极目远眺,栩栩如生。造像与山下庙群,构成一幅壮美的图画……
妈祖,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她给予人们的,是真,是善,是美,是信心,是勇气,是希望,是力量,同时,也是乡土,是乡亲,是乡思,是乡情,是永远的根。
妈祖文化是属于中国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她也是世界的,是世界海洋文化精彩的篇什!
妈祖乡人在沈阳建天后宫
妈祖既然是海神,沈阳又不在海滨,为什么也有一个天后宫呢?
我们先把时空退回到清代的乾隆时期,那时的沈阳称盛京也叫奉天,已发展成一个重要的南北通衢的大商埠。南方各省的买卖人纷纷赶来经商,他们把南方的丝绸、水果、海鲜与关东的人参、鹿茸、皮毛、蘑菇通过海陆渠道进行交易。当时有一些福建、江浙的商人,为了相互拉帮照应,便在古城的地载门(小北门)外的地载关(小北关),建起一所供他们集会、碰头、运筹商机、直至住宿饮食的闽江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