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嵌银:巧夺天工的民间艺术(3)
2011-08-11 14:47
李康宁从事嵌银漆器工作已经40多年了。在继承和掌握老一辈艺人全套技艺的基础上,李康宁加以研磨,在技艺上有了新的突破。他不但白描技艺朴实大方
李康宁从事嵌银漆器工作已经40多年了。在继承和掌握老一辈艺人全套技艺的基础上,李康宁加以研磨,在技艺上有了新的突破。他不但白描技艺朴实大方、概括性强,而且研究出了“银片实填”、“粗细丝嵌制”、“石头上镶金银丝”、“浮雕嵌银”、“多宝镶嵌”等多种新工艺。1974年,他凭借四扇屏“泰岱雄姿”,获得了山东省工艺美术展一等奖。他运用粗细丝配合嵌制技术制作的“飞天”大首饰盒,以国务院的名义赠予西哈努克亲王。他绘制创作的“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等独幅座屏以及“红梅寿代”大座屏,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获得二等奖。1980年,他带领的潍坊嵌银厂团队集体创作的“红木套七博古文具”获得了国家银杯奖。他还带人承接制作了北京国际机场贵宾接待室、中南海紫光阁、天安门城楼接待厅等地方的系列红木嵌银用品。
在提升个人技艺的同时,李康宁不断培养新人,他的徒弟很多已经成为企业骨干。然而,潍坊只有两三家正规嵌银制作企业的现状,使李康宁仍然感到了红木嵌银漆器艺术传承的困境。他说,作为手工艺制品的嵌银漆器,工艺复杂,劳动强度高,利润微薄。目前,技艺超群的老艺人相继谢世,而现在的年轻人耐性和定力都不足。像一只20厘米高的笔筒,用密嵌的手法,要心平气定地切切嵌嵌、敲敲打打一个多月。这种细致不具备非常定力的人做不了。李康宁认为嵌银漆器这一民间工艺处于濒危境地。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使潍坊红木嵌银漆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发展,潍坊市有关方面已经开始采取相关措施。2005年,奎文区将潍坊嵌银漆器确定为重点保护项目,并制定了10年保护计划,目前正在筹划潍坊市红木嵌银漆器科技展览馆,并论证、设计、建设“潍坊红木嵌银漆器”一条街,恢复清末民初时期一些嵌银店的原有风貌。2006年5月,潍坊嵌银漆器被列入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信经过努力,潍坊嵌银漆器这一民间艺术奇葩,一定会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相关链连
嵌银漆器的独特技艺和价值
嵌银漆器是潍坊独有的手工艺品,它有一套完整而复杂的制作工艺,需要经过配料、成型、组装、雕刻、嵌丝、涂漆等复杂的工艺程序,艺人们全靠手持特制的小锤、小剪、小刀做“文章”。
首先是胚胎制作。能工巧匠们选择十分贵重的红木,经过锯、刨、开榫、下卯、雕刻等工艺,制成各种器具。之后,在这些初步成型的器具上贴上画好的设计图案,再用刀或铲精心刻出各类造型纹样。然后是嵌丝。艺人们将经过锻打后拔成不同规格的细细的金丝或银丝嵌入划出的纹样细痕里,再用小锤砸紧砸实。嵌丝时,要边切边嵌,还要边嵌边敲。丝的疏密因器具的图案而定,书法上常说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用到嵌银上也是妥贴的。金银丝嵌好后,接下来是刷稿,就是把贴上去的稿样轻轻地刷去,让那金丝银丝亮出光彩。因为去了一层纸,丝就高了一些,这就需要落丝,即用磨石轻轻磨平,并对已雕刻和嵌丝的制品进行反复打磨,直至磨光。接下来是上漆。先抹几遍腻子,抹一遍,用砂纸打磨一遍。然后是刷漆,漆要用天然大漆,刷一遍,晾干一次,有七遍之多,让大漆渐渐地浸入木质。最后,用人发漆栓蘸大漆普罩一遍,器具便光可鉴人而又十分沉稳。最后还要把罩在金银丝上的漆,用钢棱轻轻地、缓缓地刮去,那金丝银丝就亮得如同玻璃,嵌到木纹里的金银图饰便显出固有的本色。这样,一件古色古香、典雅、精致的嵌银器具就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