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寻访北京历史上的湿地(三)

2011-08-25 10:15
来源:北京文网 作者:北京文网
在北京的东南面,曾经有一片烟波浩渺的广阔水域,这就是被称为“南海子”的京南湿地。

 

 
京南水乡——南海子
在北京的东南面,曾经有一片烟波浩渺的广阔水域,这就是被称为“南海子”的京南湿地。据清乾隆四十七年成书的《钦定日下旧闻考》记载:“元明诸家记载,并称南海子环周一百六十里,今缭垣故址划然,实按之不过百二十里耳。”即使如此,当时被围起来的这片湿地的面积依然非常广阔,它涵盖了今丰台区的南苑镇,今大兴区的瀛海、红星、金星、亦庄、鹿圈、太和、垡上乡的大部分区域。
这片地区属于古永定河的冲积扇前缘,当时有龙河、凤河、凉水河等河流在此处聚集。据清末出版的《水曹清暇录》叙述:南海子乃“众水所归处也”。加之这片区域地势低洼,造成泉眼众多,历史上有七十二泉之说,这是一个虚数,“近经细勘,则团河之泉可指数者九十有四,一亩泉亦有二十三泉。”(《钦定日下旧闻考》)也就是说,在乾隆时,这里的泉眼就超过100眼。
至于水面,清代有五个海子,雨季时有万亩水面。而据考证,在元代以前,其水面还要广阔得多。甚至有人推断,南海子湿地曾经与通州延芳淀湿地是连在一起的,是延芳淀消退后残存的部分。假如今天亦庄的大小羊坊就是延芳淀的谐音的话,这种说法还是有根据的。
肥沃的土地、充足的水源造就了这里良好的自然条件。据《金史》记载,辽金时代就有帝王贵族在此渔猎和骑射。到了元代,蒙古的王公贵族也看上了这块水草丰盛的游猎之地,专门在南海子修筑了鹰坊和晾鹰台。每到冬春,天子“纵鹰犬隼搏击,谓之飞放”。“下马飞放泊在大兴正南,广四十里……”直到今天,南苑镇南尚有晾鹰台遗址。
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明成祖扩建皇家苑囿南海子,总面积约210平方公里,修建了二十四个精巧的园中园,奇花异木,群卉芳菲,珍禽异兽丰殖繁育,并派海户(海户——专指南海子的管理员工)千余守视园中的樟鹿雉兔。明朝后期由于国力渐衰,南海子疏于管理,加之永定河连年泛滥,宫殿、园林相继被毁。
到了清代,清政府重新修葺南海子,取名“南苑”,重修围墙,增设五门,连同原有的城门、角门共13座,大肆重建、新建行宫寺院,如团河行宫、旧衙门行宫、新衙门行宫、南红门行宫等。那时的南海子水平如镜,芦荡幽深,荷花盛开,林木丰茂。除了可以自由进出的水禽候鸟之外,还放养了麋鹿、香獐等动物,供清朝皇帝、王公们行猎射之欢,与城内的六海及西郊的“三山五园”交相辉映。
可惜的是,涉及南海子的历史文献资料,对于这里的水文变化、景色、动植物的描述往往一带而过,而以大量篇幅描写行宫建筑,描写哪位皇帝何时“临幸”海子,如何在这里射猎、阅兵,以及哪位帝王何时在此射中一只大雁,众人如何山呼万岁,都写得淋漓尽致。以致现在我们很难确切地了解当时这片湿地的自然状态。
清朝灭亡后数十年,南海子这块北京最大的天然湿地就消失了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