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个封建皇帝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距京城约五十公里,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这里自永乐七年 (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辉煌的帝王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世系表)。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十三陵水库因建在十三陵南面得名。十三陵水库是 1958年初开始修建的,当年6月30日胜利建成。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来工地参加劳动。水库面积是颐和园昆明湖的20倍,总蓄水量为6600多万立方米。水库大坝建在蟒山和汉包山之间,为斜墙式,总长627米,高29米,底宽179米,顶宽7.5米。该水库拦蓄温榆河支流沙河洪水,并可供灌溉、养鱼、发电之用。大坝外坡上有毛泽东亲笔题写的“十三陵水库”五个大字,用汉白玉石块镶砌于紫色的安山岩护坡上,十分壮观。大坝顶端修筑了美丽而具有古典建筑风格的游廊,廊中设有工艺品商品及冷饮店、小吃部等。大坝两头有游船码头,为游客乘船提供方便。
国家邮政局于2008年5月10日发行志号为2008-10的《颐和园》特种邮票1套6枚,小型张1枚。分别是: 十七孔桥、长廊、石舫、谐趣园、玉带桥、后湖。
国家邮政局于2008年5月10日发行志号为2008-10的《颐和园》特种邮票小型张1枚。小型张、佛香阁。
四、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的西北郊,原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其前身清漪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乾隆十五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6年(光绪十二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和其他款项重建,并于1888年改名为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占地290.8公顷,其中水面约占3/4。环绕在山湖之间的宫殿、寺庙、园林建筑可概括为三大区域:宫廷区以仁寿殿为中心,朝房重重、肃穆严谨,慈禧晚年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垂帘听政。居住区以玉澜堂、乐寿堂、宜芸馆为主体,庭院深深、回廓曲折,帝后生前在这里起居生活。游览区融山水、建筑、花木为一体,是当时统治者的游憩之处。佛香阁是全园的建筑中心,踞山面水、金碧高耸;昆明湖水阔天空,旖旎动人。浩淼烟波中,神山仙岛鼎足而立;十七孔桥宛若飞虹,跨向绿水之中。一线西堤纵贯南北,六桥婀娜、景色天成;后山后湖、松涛阵阵,买卖宫市、酒旗临风;宫阙巍峨、山水辉映,更以西山、玉泉群峰为借景。其构思之巧妙、建筑之精,集中国园林艺术之大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颐和园是世界上造景丰富、建筑集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邮电部于1985年10月10日发行志号为J.120的《故宫博物院建院六十周年》纪念邮票1套4枚,分别是:丹阙凌云、太和晴旭、乾坤交泰、琼苑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