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回商:跨越千年的沉浮起降(2)

2015-05-27 15:00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作者:马平
元时,人分4等,色目人低于蒙古人,但仍然高于汉人与南人。作为色目人之一的回族人的社会地位较之唐宋时期稍有下降,但生活完全过得去,有的则依

元时,人分4等,色目人低于蒙古人,但仍然高于汉人与南人。作为色目人之一的回族人的社会地位较之唐宋时期稍有下降,但生活完全过得去,有的则依旧过得相当滋润。因此元朝时期成为那些理财好手、经商高手的穆斯林商人的第二个黄金发展时期。

明清时期,穆斯林社会地位每况愈下。尤其是清代,在人、地矛盾日趋紧张的中国西北地区,经济矛盾引发的民族矛盾愈来愈激化,回族人渐渐滑向社会边缘,回商没有了早期中国封建统治者给予的优惠背景,经营环境较为艰难。到清中后期,陕甘回民起义爆发,战乱频仍,老百姓生存都很艰难,当地回商的生意也一落千丈。

清末民初,时局渐转,依靠经商才能,回族先民练就了夹缝中求生存的本领。在社会夹缝中求生存——亦即回商发挥擅长的经营才能,在有限的经济领域,如清真餐饮业、屠宰业、长途贩运业中辛勤运作。这一时期,江苏省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苏南回族商帮,除了当地的餐饮经营、小百货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外,南京和上海的玉器珠宝业也都基本上由回族操控;云南则有回族马帮,通过著名的茶马古道,回商远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主要从事国际贸易。他们兢兢业业,在艰难的条件下靠经商维持生计,同时也将生意做到了极致。

从唐、宋、元到明、清,历史上的回商曾经长时期辉煌,后来又无可奈何地衰落下去。观其原因,有诸多外部客观制约因素和回商自我主观性因素。外部客观制约因素主要在于其社会地位的变化、所拥有社会资源的多寡等,而自我主观性因素则主要体现在其经营禁忌与回族强调“舍散”的传统等方面。回商自身有很多的经营禁区,有的行业领域即便有再多的利润也不能做。同时,伊斯兰教规定诸多“善行”的教条,所以回族尤其强调“舍散”。“贪积不舍谓之聚,科取无道谓之敛”。伊斯兰教教义规定,穆斯林无论是做大生意小生意的人,都要注意不能只顾赚钱,不舍散。要想集聚人心,必须注意舍散钱物。舍散是回商、穆斯林商人的基本行为之一。至于回商不能做大做强是否与舍散有关,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回商在当代的再度兴盛

回商在当代也经历了一个跌宕起伏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初,首先是全国进行了社会主义私有制改造、公私合营、农村合作化、人民公社等一系列社会和经济变革,其后是上世纪60年代所谓的“割资本主义尾巴”,以发挥个人才智的众多经营门类如个体餐饮、长短途运销都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步入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与徽商、晋商、浙商一样,回商也抓住了这一机遇再次崛起。回族企业和回族商人群体率先投入市场经济大潮,成为经济领域中一支活跃、积极的力量。

时代在变化,回商也在变化。新一代回商的经营模式、经营的行业门类、经营的理念也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从前,回族穆斯林经商,主要限于小商小贩类的清真小吃。所谓“回回三把刀,一把宰牛羊,一把剥皮子,一把卖切糕”,是一种很形象的说法。现在,他们经营的行业发生了很大变化,涉及进出口贸易,乳品、肉类、皮革、绒毛、医药等的购销、运输、加工,甚至于拓展到金融、房地产等领域,经营规模也越来越大。以羊绒业为例,如今在我国羊绒产业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宁夏,宁夏羊绒看灵武。我国羊绒占世界羊绒产量的50%,而宁夏年加工无毛绒4000余吨,占全国总量的50%左右。宁夏羊绒最集中的地方在灵武。世界上每生产10件顶级羊绒产品,就有7件的原料来自灵武。在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中,灵武羊绒产业就榜上有名。宁夏灵武市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精品羊绒产业名城”。灵武羊绒业的蓬勃发展,为当地经济创造了财富神话。

而宁夏同心县的羊绒贩运业则在西北乃至全国都一直是优势产业。同心县作为宁夏南部山区中部干旱地带回族人口聚居区之一,目前全县参与羊绒经营的人员达到1.5万多人,收购原绒近5000吨,其中2000吨来自于我国周边国家如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等,同心回族同胞的足迹踏遍全国乃至世界的羊绒产区,所以人们常说,每一群羊后面跟着一个同心人,他们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赢得了“全世界最庞大、最优秀羊绒采购队伍”的美誉。

灵武、同心做羊绒加工、运销业的人中大多是回商,在新形势下,他们更多代表宁夏新回商、中国新回商,而他们所追求的也不再是那种粗放式的发展,而是向高精尖端产业发展。

毋庸置疑,回族商人群体对促进中国内陆地区的经济、文化间的交流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回族经济在回族商人的带领下,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对于当代许多成功的回商来说,今后最重要的是如何与时俱进,不断做大做强,机遇与挑战同在。

回族喜好经商,积累了许多经商的本领和经验,并在经商的过程中将中华传统文化、伊斯兰文化的精髓与本民族的商业经营实践活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培育出蕴含“乐商坚韧、义利互济”的回商精神。从古至今,回商群体在不断更迭,富有特色的回商文化、商业思想、经营理念也在不断演绎、传承,流淌于新生代回族商人的血脉中,最终流入中华大地的土壤里,成为回族同胞商业精神的核心,并给后人以无限的启示和滋养。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