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空调、电风扇、凉席、蚊香、各种冷饮已经成为家家户户夏季的必备物品,古人在炎夏到来时,都会用到哪些物品呢?
《诗经·七月》云:“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说明远在两千余年前的周代,我们的先民就懂得隆冬季节把冰储藏于冰库,供盛夏暑天使用。从周朝开始,朝廷专门设立了负责藏冰的官吏,即“凌人”,此制度之后的历朝历代这个职位多有沿袭。曹操在邺城时就命人在隆冬采集冰块贮存于冰井之中,炎夏让人取出冰块放进自己的府中,冰块遇热出现袅袅白气,室内温度凉爽宜人,犹如“天然空调”。唐朝杨国忠虽不学无术,却很会享受生活,他曾在自己的府中造了一座冰山来避暑。《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于宴席间。”冰雪在融化时不断散发凉气,制冷效果不逊于今天的空调,还不用电,不污染环境。
古人纳凉的用具,主要是“挥扇送风”,据说,远在奴隶社会,殷代已制成“羽扇”。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写诗作画,还真有些情趣。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人工风扇”即在一个轴上装上扇叶,轴心上拴有绳索,仆人手拉轴心上的绳索,扇叶被带动旋转则可产生凉风,当然穷人是享受不起这种“电扇”的。西汉,京城长安有位能工巧匠丁缓,为了祛暑,他把七个一丈长大轮连在一起,做成一个扇凉风的七轮扇,“一人运之,满堂寒颤”。中国人在两千年前制成如此巨扇,堪称世界奇迹。
唐朝时能工巧匠设计出一种木制器具,可引水上屋、喷淋房屋;还制成一种水驱动的风扇。唐代很有名的凉殿,就采用这种木制器具和用水驱动的风扇。采用水循环方法以扇轮转摇,依仗风力将其冷气送入殿中,同时,用机械能力将冷水送向屋顶,并沿檐而下,成为人造水帘,冷气袭人,从而达到纳凉效果。宋代,皇宫还建有专供帝王嫔妃纳凉的“翠寒堂”,这里浓荫蔽日,假山四布,人造喷泉飞泻吐珠,冷气飕飕。《武林旧事》有详细描述:“翠寒堂畔,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寒瀑飞空而下,又置茉莉、素馨、剑兰等南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御第两旁,各设金盆数十架,积雪如山……初不知人间有尘暑也。”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里介绍当时的一种独特消暑建筑——霍都别墅,“一室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复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这里既介绍祛暑消热方法,还阐述了其中科学道理。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很早我们的先人就知道采用瓷枕解署,瓷枕的枕面上是釉,脑袋枕在这样的枕头上睡觉当然凉快极了。“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久夏天难暮,纱厨正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诸如这样的诗句都说明了瓷枕是夏季纳凉的极佳寝具。
古人在夏天防蚊虫也用蚊帐,但是他们用起蚊帐来可比现代人有情调。少女们在帐内悬挂茉莉、珠兰等香花,夜帐中沁人心脾、香气四溢,巧手的妇女用花枝编成麒麟、鲤鱼等吉祥物挂在纱帐里,定能做个好梦。古人还有配挂香囊的习俗,许多香囊中的药材都有驱蚊的功效,比如麝香、薄荷、菖莆,这相当于把“虫不叮”带在了身上。
冷饮是夏日消暑良方之一,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冷饮,当时已有冰冻甜酒,屈原《楚辞》说:“挫糟冻饮酌清凉兮”,意思是用冷冻甜酒,喝进口中好清凉啊。到了宋代,民间出现了冰淇淋的雏形,即用果汁和奶汁放上冰块,制成冰冻食品,名曰“冰酪”。不过,这种制冰酪技术在中国未能发展,元时被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带回国,后来意大利制成今日的冰淇淋,成为各国人民喜爱的冷食。
人们除用冷饮御热防暑外,历代先民们常用暑汤、药茶和祛暑粥汤等保健饮料。在古代医书中记载的解暑药茶就有一百多个。明清以来老百姓伏天最盛行喝绿豆汤(粥)和莲子汤,中药学认为绿豆有祛暑清热的功效,莲子则具有养心、益肾、补脾、涩肠之功效。暑汤是指清代民国时期以来中药店用草药煎制的祛暑中药汤。暑汤亦称凉茶、药茶,适合夏暑伏天服用,有香薷汤、双花汤等,其药方的主要成分是藿香、香薷、金银花、甘草等,这些暑汤都有祛暑散热、清三焦火、理气宽中等功效。旧时各个中药铺和大的庙宇都自夏至节后在店铺或庙门前摆个桌子,上面放着装满药汤的木桶或青花大瓷罐,旁边放着木勺瓷碗或玻璃杯,一些路过的行人或逛庙礼佛的人以及赶大车的、人力车夫等都停步在桌前自取喝上一两碗,既解饥渴又清热祛暑。有些店铺为了生意的宣传,扩大自家店铺的知名度,有时还在门前免费送给行人一些诸如藿香正气丸、金衣祛暑丸、六合定中丸之类的中成药,药包上都印着药铺的字号、地址等。一些住家也常到药铺购买已配好的暑汤药剂包,非常便宜,回家自己煎成药汤,全家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