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民俗 > 民俗民风 >

立秋: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2020-08-07 08:59
来源:《故宫知时节:二十四节 作者:宋英杰
古人认为,立秋时阴气结束“闭关修炼”的阶段,开启了肃杀万物的进程。

  什么是秋?

  南北朝时期《三礼义宗》:“七月立秋,秋之言揫(音秋,聚也),缩之意。阴气出地,始杀万物,故以秋为节名。”古人认为,立秋时阴气结束“闭关修炼”的阶段,开启了肃杀万物的进程。

  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所谓“揪敛”,本意是抓住,引申的意义是,到了这个季节,天地趋于收敛,万物渐次成熟。

  文人的说法很晦涩,揪敛;但农民的做法很浅显,揪。这个时候的作物是:

  立秋一过处暑临,棉花如雪谷如金。

  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

  秋天确实是从“揪”开始的。扌+秋=揪。可见秋天是一个需要动手的季节,有勤劳的手,才有丰厚的收。

  通常每年的“七下八上”(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是全国多数地区的最热时段。“七下八上”,经常把人热得七上八下的。

  立秋,是揪着最热旬的尾巴来到我们面前的,依然承袭着暑热的本色。虽然谓之“秋”,但立秋却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

  清代《清嘉录》:“自是(立秋)以后,或有时仍酷热不可耐者,谓之秋老虎。”

  从前,人们将立秋之后的炎热天气,称为秋老虎。如果现今仍以立秋作为界定秋老虎的时间节点,那么立秋时节南方几乎遍地是“老虎”。即使在北方,冷空气也只能偶尔做一次“打虎英雄”。

  人们往往会有这样的感触,春暖之后没多久,炎热的天气便尾随而至。但长夏之后,秋凉却是缓缓地甚至“偷偷地”降临。可谓轰然入夏,悠然入秋。夏来如山倒,夏去如抽丝。

  在古人眼中,每个季节,无论严慈,其实都是对于万物的悲悯。

  春天,护佑万物复苏;夏天,纵容万物成长;秋天,催促万物成熟;冬天强制万物休息。就物候而言,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就气温而言,秋天是酷暑之后的宜人季节。所以人们对于秋天,有着格外的偏爱。

  古时候,秋天有这样几项仪式:

  立秋之日迎秋,是天子亲自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一起到西郊去迎候秋天的到来。

  立秋时节,作物陆续成熟,“农乃登谷”,天子品尝新谷之前还要将刚收获的新谷供奉给先祖。

  如果立秋之后天气依然炎热,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秋老虎天气,仲秋之时还要举行仪式驱除暑热,让秋天真的像是秋天。

  秋社,报答神灵护佑,欢庆五谷丰登。

  在没有气温计量标准的古代,人们是以什么方式感知秋天的降临呢?

  《淮南子》曰:“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人们是以“一叶知秋”的理念,通过这个看似微小的细节窥见夏秋交替。

  按照宋代《梦粱录》的记载,立秋节气那一天,有一个“报秋”仪式。太史官在宫廷内高声奏报:“秋天来了!”说话之间,梧桐的叶子像“托儿”一样很乖巧地落下一两片。不过,梧桐树的叶子怎么会那么配合太史官呢?为了营造报秋的仪式感,或许太史官和梧桐树事先做了什么私下约定吧。

  立秋一候“凉风至”,未必是指一到立秋便疾风大作,转瞬清凉,所谓凉风,只是西风的代称而已。立秋二候“白露降”中的“白露”,也并不是指白露节气的露水,而是初秋时节的薄雾蒙蒙。此时的雾气,常被称为颇具诗意的“霭”。立秋三候“寒蝉鸣”,金风始至,初酿其寒。寒蝉鸣,仿佛是关于暑气消退的预告。那若断若续的寒蝉之鸣,乃秋之凄美,令人恻隐和怜惜。

   宋英杰趣解立秋三候

  立秋·诗意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立秋日

  〔唐〕司空曙

  律变新秋至,萧条自此初。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

  澹日非云映,清风似雨余。

  卷帘凉暗度,迎扇暑先除。

  草静多翻燕,波澄乍露鱼。

  今朝散骑省,作赋兴何如。

  立秋二绝·其一

  〔宋〕范成大

  三伏熏蒸四大愁,

  暑中方信此生浮。

  岁华过半休惆怅,

  且对西风贺立秋。

  立秋日曲江忆元九

  〔唐〕白居易

  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

  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

  立秋

  〔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

  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色无觅处,

  满阶梧桐月明中。

  立秋·民俗

  立秋,夏秋之交重要时刻,也称“七月节”。

  “贴秋膘”

  从前人们因为夏天天气太热,农活儿太累,消夏的能力有限,常常热得没有食欲,也没有睡意,所以日渐消瘦,没精神也没力气。立秋之后,得多一点油水,赶紧找补回来。这一天,即使是普通人家,也会吃炖肉、烧排骨、炖肘子、白切肉、红焖肉、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等,尤其要给壮劳力补补身子。但是现在,秋膘,贴上去容易,要想“摘”下来可就难了。

  “咬秋”

  立秋之时吃瓜,曰“咬秋”“啃秋”,意在借西瓜、香瓜等瓜果祛除暑日积蓄在体内的暑气。

  戴楸叶

  宋代《梦粱录》:“(立秋日)都城内外,侵晨满街叫卖楸(qiū)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既然一叶落是新秋降临的物候标识,于是人们买楸叶,剪楸叶,然后戴在头上,算是迎接秋天来临的一种行为艺术。

  盼小雨

  农耕社会,农人以立秋之日的天气,掐算整个秋季的收成,甚至来年的年景。宋代《岁时广记》:“立秋日天气清明,万物不成。有小雨,吉。大雨,则伤五谷。”立秋这一天,最好下小雨。谚云:“骑秋一场雨,遍地出黄金。”

  “驱百疾”

  旧时人们也常用红纸写下“今日立秋,百病皆休”的字贴在墙上,希望这个秋天不是“多事之秋”。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