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唯物与复杂,辩证与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五个大同小异和三项对应(2)

2009-04-12 16:0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张祥平、吴俊
第五个大同小异 大同:马克思主义和儒家都批判资本主义。 小异:马克思主义在批判资本主义的时候,是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性浪费那一方面,比如经济危

第五个大同小异

大同:马克思主义和儒家都批判资本主义。

小异:马克思主义在批判资本主义的时候,是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性浪费那一方面,比如经济危机爆发,阻碍了生产力,所以要不留余地的埋葬资本主义,然后搞计划经济,这样就可以减少浪费。这是西方人的不变式还原法思维方式所决定的。

儒家是从整体性浪费上批判资本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的整体性浪费?举个例子,西方的不变式还原法这种不留余地的思维方式,就是让大家产生一个概念,如果一个家庭讲卫生,就得把家打扫得彻底的干净,结果很多中产阶级家庭出现了很多的哮喘病。于是澳大利亚的一些科学家发明了哮喘的疫苗,这疫苗就是由一些草、毛发、螨虫,加工处理而成,这些都是一个家庭打扫干净以后没有的东西。现在我们清楚了资本主义的整体性浪费:先制造化学药剂把家庭弄得完全彻底的干净,这本身就是个浪费,所有化学杀虫剂都是破坏的生态的。最后又把那些被打扫掉的东西找回来变成疫苗,让大家不哮喘。

那么为什么西方人不可以一开始就不要化学杀虫剂,连疫苗都可以不要了,岂不是既不会得哮喘,也不会浪费了?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维护社会秩序的主要办法是法治钱选,也就是要靠不断地赢利,才能提供社会的凝聚力,这就导致了法治钱选社会具备不进则退,不升级就涣散,不扩张就瓦解的特点,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最终必须打伊拉克,如果美国不打伊拉克,美国社会自己就要瓦解了。所以说美国维系自己社会的秩序的代价是把风险转嫁到外界,转嫁到伊拉克,最终转嫁到生态环境。

以上比较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五个方面,就是从复杂科学的五个方面来比较的[7],也就是中国人说的“五行”,这五个方面是同层次的相生相克的五个因素。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三项对应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这恰好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发现的复杂现象三规律[8]具有对应关系。

对立统一规律对应相生相克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相生相克规律:一切复杂结构都有五个非线性相关的组成部分:平衡态意义的大量微观粒子(水)、输出(金)、输入(土)、动态核心(非平衡态的吸引子,火)、非平衡态秩序(木)。这五个部分按照木、火、土、金、水、木的顺序正向促进(生);按照木、土、水、火、金、木的顺序负向制约(克)。任一部分(我)都与其他四部分相关:生我(正向促进)、克我(负向制约)、我生(正向促进)、我克(负向制约)。

这二个规律都是阐述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其中,对立就相当于中国文化说的相克,统一就相当于中国文化说的相生。

质量互变规律对应成性存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无限演进的过程。

成性存存规律:一切复杂结构,动态核心(非平衡态的吸引子)被非线性放大(成性,吸引其他粒子)之后,非平衡态秩序将超越对称于成性条件的解体条件而存在(存存)。

这二个规律都是阐述事物从简单到复杂,从复杂到简单的演化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对应极数通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形成一个周期性的循环发展过程。

极数通变规律:一切同层次的复杂结构,都呈现自相似规律,即演化环节的数目相对稳定(极数),而且变化的幅度相似。

这二个规律都是说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现在和过去都出现相似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规律与中国的复杂三规律的小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规律是形而上的非数学的理性探究。所谓形而上,是指不可用感觉器官(或测量仪器)识别的名词对应、动词对应和相关语句。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规律有助于超越不变式还原法的理性,有助于通向构造性整合法的理性。

中国的复杂三规律是用复杂事实预测复杂事实的理性探究,是可检验,可以被证伪的推理过程,因此,在指导人们的实践时具有可操作性。

三、马克思主义如何中国化

通过以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大同小异的比较,可以得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如下:

把简单状态的理想社会融解到复杂状态的理想社会中去,也就是说用大同篇吸收共产主义,用复杂的科学吸收简单的科学,用对资本主义整体性浪费的批判来融解对资本主义生产性浪费的批判,用二人本位的价值观来溶解集体本位的价值观,

在社会实践当中,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规律来指导形而上的理性,用中国的复杂三规律来指导形而下的具体操作。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具有永恒与活泼的生命力。

注释以及参考文献

[1]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第1页,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2]不变式还原法:对事实分隔解剖,进行还原,用孤立事实或基本因子返构布局,不留余地。不变式还原法的程序:只选一坐小山,用来推论其他的山;或把小山还原为小路,把小路还原为石土,把石土还原为原子,直至基本因子,用基本因子返构小山,很难到达整体。

[3]构造性整合法:对事实求同存异,进行整合,由整体到局部,适度留余。因为“存异”,所以一定会留出余地。正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很清楚自己没有看清每一坐小山,没有看清被挡住的许多东西。

[4]张祥平,《制度对话》第32——33页,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5]吴俊,《中国国情:“社会主义和谐”胜于“社会主义民主”》论文稿

[6]张祥平,《制度对话》第12——27页,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7]尼科里斯,普利高津,《探索复杂性》,第4-30页,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年

[8]张祥平,《易与人类思维》第137——170页,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