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
这当然是至理名言。但我还是想在“书籍”前面加一个限定词:好的。好的书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
如果他看到我们今天的图书市场——声色犬马、厚黑虚夸,包装华丽、内容苍白甚至无耻,连某些出版社都不打自招地说“我们是被逼良为娼啊!”——高老肯定会同意我对他的篡改吧?
现在,我只想跟你说说——好书。
你在夜的深处抖落白天的尘屑,让灵魂平静而且赤裸,这时,正是约会好书的时辰。
好书是一渊深潭,欲将平静进行到底,却终将被阅读者打翻。它同时又把阅读者席卷。风暴过处收缴了日子、以及你目光中的种种浮嚣与躁动,令最终埋向它的人越饮越渴、越渴越饮,并悄悄喜欢上了这种被纠缠的方式。
更多的时候,好书并不急着与好眼力相会。它像深巷里的好酒,耐得住寂寞。它对不胜酒力的人略显矜持,但从不待价而沽。从它的老祖宗竹简开始,就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并倡导开卷有益。
好书从不隐讳它时不时面临的绝境书写,它担当悬崖边的性格、刀尖上的舞蹈、临界点的爆破、以及因偏爱自由落体而流水落花的生活……到末了,却不过是跟世界纸上谈兵,不如相逢一笑泯恩仇。
其实好书钟意的表达不是独白,而是对话。不过,在你返回童真之前,它不会开口。
比起好画,好书更像一个不谙风情、不知道自己美、而美着的女人。它不在意封面的刻意装潢,不屑于像时装表演那样,咄咄逼人地讨好,或故作娇羞地挑逗。尤其是,它没有绘画那种天生的被看意识,它只是——自己在着。它并不占据客厅高墙或广告牌那些显眼的空间,不搞眼球经济、视觉冲击,它只流传在时间的口碑上。千百年后,在某个尘封的墙角,仍会有忘年知音向它扑过来。
而它变成音乐,是在你掩卷之后。它敢于溜出主旋律,撇下常常给它穿小鞋的意识形态,它因而赢得了袅袅上升的空间,最终成为天籁。对于你,它绕梁三生而不是三日,让你甘做愚公,在余音的尽头挖掘不止,并要子子孙孙挖下去。
好书让一个人多活了好几辈子;好书帮好多人活过了真正的一生。
好书偶尔也妒忌,但并不较真儿——那些眼下大得其道的电视机、因特网、MP3、DVD……等等花里胡哨的暴发户的千金们,对于文人雅士,终究只能当外室;自己这个世家小姐、大家闺秀,才是结发的明媒正娶。座拥书城,是你想要的理想生活,其实早就成了你的日常方式。
不错,好书也有好书的脾气:即使焚书坑儒,也拦不住它张扬了几千年、并仍将张扬下去的——真性情!反过来,它也会将这秉性赋予你。至少初识会让你惊艳,会教你一时得意忘形——不是为自己:它先是策动你的手,比如拍案惊奇、击节赞赏、或扼腕叹息(有时为某个情节、人物或作者的命运);之后,它还会运动你的脚,比如奔走相告……热烈邀请天下友人共享一部好书,那平庸日子里的一次次精神聚餐啊!
最后,好书还会与你的爱人争霸你的枕席。
直到有一天对爱人说她就是一部好书……直到爱情成为最苛刻又最丰富的彼此阅读……直到把所有倒霉都用来练笔所有练笔招来更多倒霉……直到文字背后悲欣交集的那个人平静地坐回勒口……
直到某个深夜,从书柜里取出——你自己:从序到跋,看日子排着队,一页一页认领你桀骜的灵魂,并且说——好书!
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就是两个互不相识的幸运者在对视,在披肝沥胆。古今中外各色人等跃然纸上,你解读遐想,你发现,即使他因雪压霜欺而无人话凄凉,或低诵无写处,也能窥见他内心世界的角角落落。
读书等于在神秘的来信中望蓝天,观沧海,旁听历史的脉搏,咀嚼人生的况味。
读书是一项长期的投资,短期收入的减少仍然是值得的。
夜阑人静,独对孤灯,手秉书卷,心静如春雨秋水,荡涤了浮躁的尘埃,过滤出清新的心灵,自身缠绕的杂念如轻烟散尽。遨游书海,吮吸人类智慧的精华,将世事沧桑尽收眼底,从书中得到的乐趣,是世俗无法理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