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人未必有高深学问,却有独特的品位。再讲究的服装无法掩饰一个人知识的贫乏,再清寒的读书人也无法挡住言谈中的书香。知识与气质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耐心地持久地通过读书才能获得。清寒而不寒酸,小康而不俗气,关键就在于当事人是有书卷气还是市侩气,也就是当事人是否重视读书,是否热衷知识,是否追求精神层面。
宁可百日食无肉,不愿一天手无书!读书吧!书是知识的源泉!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人类知识的宝库。书作为一种精神食粮,确实博大精深,但书也有好坏之分,只有多读好书,才能让书发挥真正的作用。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精神积淀,其中不乏有屈原《离骚》的忠节与愤慨,也有岳飞《落江红》怒发冲冠的大气磅礴;但也有一些厚黑学让人类的思维走向偏执与极端,它是潜在的精神瘟疫,让一有机会接触它的人统统垮掉……这就是坏书的作用。
以前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非常博学的人,在他读书翻页时,觉得手指被什么东西刺伤了,一条小蛇掉落在地,吱扭吱扭的溜走了。这个读书人的手指开始肿起来,然后涉及到整个手臂,没过多久,他就死去了。这个故事的寓意在于告诉人们,读书要多读好书,不要读坏书,坏书就像毒蛇一样,它会向你吐出精神毒液,腐蚀你的心灵,置你于死地。事实也地确如此,以前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被“法轮功”搞得疯疯癫癫,甚至有人去自焚呢?不就是他们读了李洪志的《转法轮》这本书吗?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好书就大不一样了,它能给人好的启示。不敢说回首,就是看看自己过去的经历。书,给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知识的长进、精神的支持……记得刚从学校毕业的时候,没有工作侍在家里,不如意的生活和看不到希望的前途,让我的心情灰暗到了极点,写作的激情也在褪色。我觉得生活对我很不公平,曾一度消极、悲观、怨天尤人……至到有一天我看了一本陆幼青的《生命的留言》后,理智才从颓废的边缘清醒了,作者能在得了胃癌晚期的情况下,还忍着病痛笔耕不辍,才37岁却在死亡的边缘徘徊,但却能以乐观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把磨难改写成生命的乐章、强者的颂歌,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字,使原本凄惨的生命变得亮丽。读了这本书以后,我的思想和认识有了很大的改观,与作者的不幸相比,我这一点小小的痛苦根本不值一提。我知道了:一个刚出校门,没有多少生存技能的人,是没有资格计较得失的。对于生命中小小的不公,除了以加倍的努力来换取相对的公平外,抱怨是没有用的。我告诉自己:即使千帆过尽,还会有满载希冀的第一千零一只船,只要心中有梦,就不会被不幸抛在岸边。我不能只顾着怨天尤人,应该用心地挖掘自己的内在能量。从此,我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看侍生活,从各方面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并不断创作。当一些文字陆续变成铅字时,工作也有了着落,生活又向我展现出绚丽的色彩。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读一本好书,可以改造一个人,让她从思想深处明辨是非,通晓事理。
好书与坏书是对立的双方。所谓好书是指以先进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为内容的书籍;而坏书则是以落后的思想道德和伪科学为内容的书籍。人脑不是真空,它接受外界的刺激,也必然会反映外界的刺激。人们读好书还是读坏书,其实质就是能否接受先进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的问题。弗兰西斯.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他所说的知识,只能是读好书,而非坏书。我们所处的时代,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就是国内新旧体制转型,世界格局趋向多元化的时代。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新的思想文化正处于异常活跃、激烈斗争的状态,因此,鉴别好书与坏书的能力,同样的时代的需求。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拥有知识,将会大大提高我们的社会竞争力。生命短暂,时间宝贵,让我们多择好书而读之吧!千万别读坏书,那会得不偿失的!
小时候读书图热闹,囫囵吞枣看一遍,总记挂着主人公的结局。那时读书好比偶然知道一个风光优美的去处,急切跑向目的地,而忽略了沿途绝美的风景。
读一本好书就是站在思想的高处去观社会舞台上的大风景,读风景中来来往往的人生,它们常常会引起你强烈的精神共鸣,出其不意地俘虏你的心灵。鲁迅、郁达夫、沈从文、冰心等人的作品丰盈深遂,品质高洁,常能于平易之中阐述自己对某问题的见解,极具魅力,读至精微奥博之处,让人不忍释卷。这样的好书能滋养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一遍是看不够的,就好比吃甘蔗,只有多嚼几遍,才能尝尽其中滋味。
读懂一本好书,可以让你独立思考、直面人生。高尔基《在人间》一书中厨师斯穆雷有一段对白颇耐人寻味:“人若想变得聪明,必须读正经的书,不入流的书也要读,所有的书都要读,然后你才找得到好书……一本书读一遍读不懂,那就读七遍,七遍读不懂,就读十二遍……”大仲马的《基度山伯爵》中法利亚长老博学多才,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他对基度山伯爵所说的一段话十分精彩:“我的书房里大约有五千本书,但把它们读了许多遍以后,我发觉一个人只要有一百五十本精选过的书,对人类一切知识都可齐备了,至少应该知道的都会知道了。于是我用生命中三年时间致力于研究这一百五十本书,直到把它们完全记在心里。”这些故事里人物的对白,其实是大仲马、高尔基等哲人在读万卷书之后留给我们后人的心得体会。
季辛曾经慨叹道:“那些不能有机会再重读一遍的书哟!”我们对于那些错过去而不能再重读的好书同样会耿耿于怀,但人生太短,而好书太多,我们因了财力和精力的限制,也许有些书错过之后就无缘再遇到,所以对于读书之人,将读过的书重读一遍,也正如旧地重游一般,你将会发现许多你匆匆涉过但尚未认真审视和品味的精妙之处,它会引领你到达一个新的境界。
“好书悟透三更月,良友来时满室春。”在温暖的夜晚,无人打扰的时刻,在属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里,找出几本以前读过的书细细地品一品,它们会引领着我们,照耀着我们,在智慧的光影里成长,使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快乐。
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