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我永远的母亲(2)

2009-05-09 09:41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张维迎
母亲17岁时与父亲结婚,生过八个孩子,其中三个幼年夭折,长大成人的有我们兄弟姐妹五人:姐姐、我、两个妹妹、一个弟弟。与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

母亲17岁时与父亲结婚,生过八个孩子,其中三个幼年夭折,长大成人的有我们兄弟姐妹五人:姐姐、我、两个妹妹、一个弟弟。与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母亲爱她的每一个孩子,她把她所有的爱给了我们。母亲没有自己的事业,她唯一的事业就是儿女。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

在那个困难的年代,把5个孩子拉扯大本身就不容易。但母亲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总是想办法让儿女吃饱肚子,穿得干干净净,体体面面。村内老小都夸奖她是一个会过日子的人。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与村里同龄妇女在一起做针线活的时候,喜欢唱当地的山曲,那一曲优美动听的《兰花花》我至今还记忆犹新。但自我上小学后,再没有听到过母亲的歌声。她不唱歌了,可能是看到儿子大了有些不好意思,也可能是生活的艰辛使她失去了唱歌的兴趣。

为了儿女的成长,母亲吃过太多的苦,受了太多的委屈。记得有一年春天,青黄不接,父亲因为是党员不能搞“投机倒把”,解决吃饭问题的责任就落在母亲身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起身离开家,天蒙蒙亮的时候背回了1斗高粱。这1斗高粱是她用还长在地里的小麦青苗从邻村换来的,比价是1:1.1,即春天借1斗高粱,夏天还1斗1升小麦。她为此爬山下沟,摸黑走了近10华里的路。那是一条到了晚上连男人也不愿走的路。

父亲在修国防公路和黄河水上原工程领工期间,母亲虽然身体不好,但必须干男人们才干的苦力。担水送粪,掏地背庄稼,修梯田打坝堰,没有她没做过的农活。家里人口多劳动力少,为了多挣几个工分,少欠一些粮钱,她承包了为生产队饲养4头牲口(毛驴)的任务。这4头毛驴是生产队最重要的生产工具,耕地、运输全靠它们,必须精心照料。农忙季节,她白天上山干活,收工后铡草拌料,夜里还要起来四五次为牲口添加饲料,睡眠时间很少。我当时不懂事,母亲和姐姐没明没夜地干活,而我总是帮着别人家干活,而不管自己家的事情,好像我是母亲为别人家生的儿子。但母亲从来没有责备我。父亲回家后有时会为此训斥我,但母亲总是护着我。她说,只要别人说我好她就称心如意了。每当想起这些,我心里就不是滋味。

母亲是个心地善良,又热情好客的人。小时候家里生活困难,一年难得吃上几次白面,但家里来了客人,母亲总是以最好的饭菜招待。所以上面来干部派饭时,都喜欢被派到我家。即使因“犯错误”被“下放”到村里的干部,母亲也热情招待。1974年村来了十几个插队知青,母亲觉得他们可怜,逢年过节家里吃一顿像样的饭,她总是请他们一起来吃。而且,越是家庭困难的知青,她越疼爱,越照顾。母亲入土时,有7个当年的知青驱车几百里来为她送行。

母亲是个好面子、重名节的人。她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人活眉眼(脸面)树活皮,不要眉眼剥树皮”。请客送礼,母亲从来都做得很大方,生怕别人说自己小气。为了生计和供儿女上学,家里不时得向别人借钱,但一旦家里有欠债,母亲就难以入眠,总是催父亲尽快想办法还债,生怕人家说三道四。为了还债,母亲曾两次决定卖掉她结婚时陪嫁过来的旧柜子,这是当时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只是因为我和弟弟的阻挠,这个柜子才没有卖成,得以保存到现在,仍然是家里最重要的家具。第一次,是我的泪水感化了买柜子的人,不忍心把柜子搬走。第二次,是弟弟用擀面杖赶走了买柜子的人。但母亲几次成功地迫使父亲卖掉还没有长大成材的树木,而只要晚卖两三年,这些树木就能卖出高得多的价格。母亲还变卖了她结婚时戴的一对银手镯。那是她唯一的饰物。

从我们一懂事起,母亲就教育我们与人为善,做诚实正直的人,不干偷鸡摸狗的事,不要沾别人的便宜,也不能沾公家的便宜。人民公社吃大锅饭时期,生产队的粮食就放在我们家,但母亲没有多吃一粒。所以村里人都知道,公家的东西放到我们家最安全。文革初期村里乱得没人管,许多小孩子结伙砍集体的树木背回家当柴烧,但母亲绝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干这样的事情。而当我把自家的萝卜和梨拿去喂学校的兔子时,她不仅不责备,而且引以自豪。小学一年级时,当听说我把拣到的一把裁纸刀交给老师,受到表扬时,母亲还专门为我做了一顿好吃的奖励我。

由于母亲的言传身教,我们兄弟姐妹5人从小就在村内老小中有很好的口碑。我11岁时就成为全公社的“好人好事标兵”,被挑选出在三级干部会议上给几百人讲自己的“先进事迹”。

母亲心直口快,不会对别人耍心眼,不搬弄是非,不在背地里说别人的坏话,也不妒忌别人。每当别人家有什么好消息,她总是很高兴。所以村内老小都喜欢她。

母亲不记仇,但谁对她有恩,她会牢记一生,有恩必报。

母亲目不识丁,但格外敬重读书人。读书人中,母亲最敬重的是教书的先生。记得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将同班一位同学的恶作剧错怪于我,打了我一巴掌,有同学将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就一句话:老师打学生,天经地义!村里小学的教师,都受过她的热情招待。这并不是因为母亲想让老师照顾我们兄弟姐妹。即使在我们都长大成人,小学里不再有自己的孩子读书,母亲仍然是这样一如既往地对待小学的老师。在北大校医院住院时,护士有时尊称她"薛老师”,她很不自在,几次与我提及此事,因为在她心目中,“老师”是非常神圣的称呼,不可用于她这样目不识丁的普通人。

母亲对我们管教甚严,但并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儿女。17岁我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时,同公社一个村子想请一位民办教员,选中了我,每月40元的工资,这在当时相当于一个公社正式干部的工资,父母非常想让我去---除了经济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怕我干农活太受罪,但我当时一心想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不愿去。对方派人到我家请,父母把铺盖也准备好了,还请来人吃了一顿饭,但临行前,母亲见我眼泪汪汪,就对父亲讲,孩子不想去,就别去了吧。父亲也就顺了我心愿。但后来看到我在农村受苦时,母亲又后悔当时没有强逼我去教书。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