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元文化供公众选择的社会环境当中,曲艺不仅要学会生存,而且要健康地生存,要长远地生存。这里,需要我们有一个用辩证态度去思考的问题:是迎合“多元”改变“自己”,还是改变“自己”引导“多元”。现在“小沈阳”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有人说“小沈阳”之类的东西“低俗”、“无意义”,有人说这代表了时代的选择,有人认为这不是真正的二人转……各种说法不一而足。曲艺人就该思考一下,哪些东西是我们应该汲取的,哪些是我们应该舍弃的,哪些是我们可以改变的,哪些是无能为力的。前些天,我们在长春调研二人转,演员和观众的现场互动非常热烈,观众为什么能给掌声?观众被台上演员那种恨不得把自己一腔热血洒在台上的热情所震撼了,演员的表演是真心实意的卖力,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所以很能感染人。现在艺术市场竞争这么激烈,一些演员上台后还高高在上,根本不知道观众在想什么,那现场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当向这些基层演员学习“怎么演”。你放没放下架子,你有没有饱满的热情,有没有为观众服务洒一腔热血的精神状态?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以后,再琢磨“演什么”。
学习新的“语境” 增强作品的表现力
我曾倡导曲艺同仁学习网络语言,学习英语,今天仍有必要强调这个问题:好的曲艺作品与时代从来没有脱节。现在社会上存在着一些我们听不懂的新鲜语汇,忽视这些语汇的存在,无视它们的影响,用简单的主流和非主流的方式来看待新的语境,对曲艺界来说至少是不明智的。我们需要新的思路,从而扩大曲艺创作和欣赏的受众面。各行各业都在互相借鉴、互相渗透,用以壮大自身,不仅是曲艺创作,理论研究也一样。前些时候,我看到一本书叫《空间、自我与社会》,很多人一看书名会觉得这跟咱们没有什么关系,其实这本书是用社会学理论来分析老天桥艺人生存状态的。外界在研究曲艺界,咱们曲艺界的演员、作者以及理论工作者就应该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去观察、去发现、去思考,然后创新思维,落实到创作表演中。曲艺精品培训班请著名编剧高满堂给大家讲课,展示他结构故事的方法和铺设悬念的技巧,就是想培养各位的“杂家”理念。各行各业都在借鉴研究我们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要摆架子不学别人?希望大家能够博采众长,重视学习,坚持创新,从各类艺术乃至社会文化中挖掘精华,为我所用,服务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