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承中进行曲艺创新 引导观众欣赏取向
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常说:“相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正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八次文代会上所指出的那样,‘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希望我们的观众多给相声人一些时间,让我们去振兴相声。”反过来对于大家来说,现在审美多元化,你说了一段相声,大众未见得听得到,看得着,找得到。这就需要我们要更多一份冷静,多一些耐心,耐得住寂寞,来静静思考曲艺究竟该怎么写、怎么演。观众在欣赏艺术时有一种对演员个人的审美期盼,不同演员有不同的“看点”,曲艺尤其是这样。很多名家一个段子久演不衰,因为大家就是要听属于他的这一“口”。骆玉笙老师唱完了京韵大鼓,观众却还想听她的《重整河山待后生》;马三立老师不说“逗你玩”观众就觉得意犹未尽,这就是演员通过创造一种风格、形象来培养和引导大众欣赏情趣和审美取向的过程。我们现在就是要创造这样一种形象,一种氛围,一种情趣。年轻演员能不能找到自己的特点,找到属于自己的表演定位,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新鲜的血液,逐渐培养观众对自己的兴趣。能不能让传统中的精华在新的模式下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欣赏氛围和审美取向,打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就靠我们的作者和演员的共同努力。产生精品力作的确难,你要有深厚的生活积累,有非常高的创作的立足点,有非常好的创意,有非常好的形式手段等,这实际上也是历史向我们当代文艺工作者提出的一个重大责任。这不是通过几个作品就能解决的大问题,它需要靠一个时代的一大批人,甚至是几代人的持续不断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的。“中国曲艺优秀人才培养工程”一直在打造不同年龄段的梯队,不让曲艺断代,就是在付出这样一种努力。
恪守文化底线 提高自身品位
对社会上的各种话题、舆论,曲艺工作者都要重视。比如对网络语境,我们就要进行分析。现在基于网络空间和新媒体技术形成了一个解构正统、嘲讽精英,将偶像和传统宣传的楷模扁平化、碎片化的环境,形成了一个独立的与主流社会截然不同的文化语境,形成了非主流的倾向。他们的叛逆性赢得了外部世界的认同,让人们误认为这些是中国的文化主流现象。不仅是网络,现实也一样。现在的一些小剧场确实有低俗的东西,当有人摆出“教师爷”的姿态来“教导”曲艺如何创作、如何表演的时候,大家必须保持足够的清醒。
侯宝林大师强调:“相声拥有自己的个性,它是一种民间的喜剧形式,它用笑作为艺术手段,用幽默、诙谐、风趣、滑稽种种手法表现。不管你说什么样的段子都得要让人笑,还要求做到雅俗共赏,就是说,用艺术手法让人发笑。如果演员在台上胡来,不择手段,反正人家乐了就行,成了‘包袱’主义。这样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演员和作者既是被疏导者,也是疏导者,在满足观众视听愿望的同时,也担负着培养、引导观众审美的责任。每个曲艺人,心中都应该有一条文化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以前多次讨论娱乐性和教育性的问题,我们不否认艺术的教育意义,但不希望把它放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美国电影大片的教化和意识形态全都融汇在作品中。娱乐和教化两者不是对立的,好的作品就是“寓教于乐”。一个民族不应该放弃对文化的统领,文化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显得特别重要和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