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此次航展上,中国首次向外界推出了对发展中国家极具诱惑力的新一代国产战斗机歼十。目前,巴基斯坦、印度、委内瑞拉、印尼等国已明确表达购买意向。此外,中国的HQ-9导弹、先进雷达、以及突击步枪等也越来越受到发展中国家的青睐。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西方媒体经常挟人权旗号,诬蔑中国非法武器出口,试图以此阻止中国武器出口的步伐。
中国特色
现在,西方的军事专家通常将中国的武器出口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70年代初期,中国以“支援社会主义革命”的名义无偿向社会主义阵营内的兄弟国家提供小型轻武器,这些武器多数是前苏联武器的仿制品。
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1991年,中国武器出口进入第二阶段,出口政策变得更加务实、产品也趋于多样化——榴弹炮及军用运输汽车都开始列入军售清单,出口对象则主要是中东和非洲的一些国家,主要目的则是为中国换回可用于现代化建设的宝贵外汇。这一时期,由于前苏联退出中东武器市场,导致中国的武器出口份额曾一度占全球军火交易市场的8%,成为世界上第三大武器出口国。
随着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结束,中国的武器出口进入第三阶段:这一时期,由于俄罗斯开始积极对外出售各式先进武器,加之中国近年来对武器出口采取了更加严格的管制政策,中国的武器出口量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但由于中国本身科技水平的提高,中国军售产品却也有了相应的质量变化。
不过,无论在任何阶段,中国出口的武器,基本上都是以防御性常规战术武器为主:自1960年代起,中国就向来坚持核不扩散的原则,中方婉拒利比亚方面购买“小核弹”的要求还曾一度成为国际上流传的传奇故事。2004年5月27日,中国又正式加入了“核供应国集团”,再次向世界强调了“中国的防扩散出口控制与国际的通行做法是一致的”。因此,与美国等西方国家主要对外出售先进武器系统谋求高额利润相比,中国销售的基本上都是常规性、主要用于维护国家及地区稳定的防御性战术武器。
当然,由于防御性常规武器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因此,中国出口的武器也就拥有了“价廉物美”的鲜明特色:美国智库兰德公司2007年发表的一份关于中国武器出口的长篇报告中曾明确指出,1996年,一架俄罗斯米格29战机的售价为2500万美元,而一架中国产F-7M战斗机的最高售价仅为450万美元。
而兰德公司的高级研究员丹尼尔·拜曼也公开指出,中国武器质量可靠、使用和维修方便,恰好可以满足军事专业人员缺乏的发展中国家的需求。而且,中国的出口武器很多沿习的是苏式装备的套路,而多数发展中国家也是苏联武器的使用者,因此,用户在购买中国武器后不仅很快就能投入使用,其后期的维修保养也相对容易。据俄《独立报》的分析显示,已经装备了苏-27的安哥拉,现有意购买中国的战机及教练机,就有这方面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