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的学科设置并不完备,即使是从单纯的陆军科目看也是非常简单的。整个国民党在大陆时期,黄埔及其衍生军校只设置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宪兵、政治等专业。如果按现代大学或军校体制看,这样的设置只是一个专业培训学校的样子,远远比不上现代的综合大学。
黄埔学生核心军事课程是《步兵操典》、《战术学》、《兵器学》、《地形学》,可见主要是面向步兵战场训练初级指挥官,而毕业学员也往往是到基层部队从连排岗位干起,与日后的将军差着十万八千里。
历史上的黄埔就是这样简朴,甚至有些简陋,黄埔人也是那样普通。但就是这个黄埔培养出了国共两党大批骨干将领。
大时代成就辉煌
据说从设施与训练场地等硬件来看,黄埔与北方的保定军校相比要差一大截,成立时间也没有保定军校早,教学经验自然不如后者。但在其后数十年间,保定系始终没有黄埔系名头响亮。究竟是什么造就了黄埔人呢?
答案是大时代。黄埔师生自1924年建校到新中国成立,经历了北伐、军阀混战、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的在建国后又马不停蹄奔赴朝鲜继续作战。战争是最残酷的考场,坚忍、果敢、机智的人会在一次又一次的作战中幸存下来,逐渐掌握战争规律,带领越来越多的后来者取得胜利。因此,黄埔只是给了那些赫赫有名战将们一个参加考试的机会,真正造就将军们的是三十年疆场。 历史厚爱黄埔人,他们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这种“将军实践考试”。从自身原因看,黄埔人是被那个时代的主旋律所吸引,结束军阀割据,实现民族独立,为民众争取安定环境、政治权利和基本经济利益是那一批年轻人的共同愿望,这种热忱与黄埔不同于保定等旧式军校的政治思想教育注定了黄埔人会主动迎接一个又一个苦难洗礼。从外部条件看,当时国共合作中新生力量与各界精英汇聚南方,黄埔作为新生政权一文一武两所院校之一,自然被各方看重。蒋介石在统治大陆时期亲自任黄埔军校校长23年,直到1947年内战紧张之际才把学校交给关麟征掌管。在国民党军内,统帅与嫡系将领的关系重叠交织着师生之谊,这是黄埔人独有的发展机遇。
(责任编辑: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