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烈火威胁山林的时候,他奋不顾身冲上去
石棉山区是四川省一类火险区。
赖宁读小学的时候就三次上山灭火。他做了这些事,既不写出来,更不告诉别人,直到林业部门把表扬信寄来了,老师们才知道。
1988年3月13日15时30分左右,县城附近一家工厂的信号线因大风的吹刮摆荡,碰到了高压线上,引起线路短路碰火,火花掉入草地引起了山林大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刹那间海子山上已是火海一片。大片国有林和本县电视卫星转播台、石油公司油库都面临巨大的威胁。
这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赖宁刚写完作业,说了句:“我下楼解个手。”随后走下楼,一眼便瞧见了冲天的火焰。虽然,没有任何人通知他,动员他,可他却象接到了最紧急的命令一样,连告诉妈妈一声都来不及,就飞快地直奔火场。
据与他一起救火的王海和周伟等同学回忆,他们是在山上碰到赖宁的,他正在挥动松枝奋力灭火。那天的火势极其凶猛,火焰高达二、三十米,火速每秒达十米,几乎象火龙一样腾跃挺进着。赖宁和他的伙伴们英勇顽强,一次又一次地冲向火海。
在现场指挥救火的副县长凌伯伯,看到天色已晚,为了避免发生意外,强行命令用汽车将在场的学生、妇女和老年人全部送下山。
这时,下面的大火又疯狂地扑了上来。赖宁一见,立即跳下车来,再向火山行!王海、周伟等同学也纷纷冲入火海。当防火队员们再次把周伟和王海推上汽车时,却没有找到赖宁。防火队员们一边救火一边寻找着。
大火终于被扑灭了。3500余亩森林保住了,县电视卫星转播台和石油公司油库都平安无事了。可是,14日上午九时,人们在昨夜火势最凶猛的海子山南坡的过火林带中发现了赖宁的遗体:他,右臂紧紧挽着一棵小树,额头搁在山坡上,眼镜丢失了,左手撑着地,右腿还保持着向上攀登的姿式,四周缕缕青烟静静地升腾着……
一个胸怀大志充满探险求索精神的杰出少年与世长辞了,这个令人悲痛的消息在他的家乡激起强烈反响。人们喜爱他,怀念他,也替他惋惜:如果他能够长大,不但能考上大学,而且,一定会成为有贡献的科技人才!
的确,我们并不提倡少年儿童参加扑救森林火灾。国务院于1988年1月16日发布的《森林防火条例》,在赖宁牺牲后的第二天开始施行,其中明确规定:“扑救森林火灾不得动员残疾人员、孕妇和儿童参加。”在祖国母亲的眼里,少年儿童不是一片更值得保护的幼苗和花朵吗!
然而,赖宁怀着崇高的责任感,自觉自愿地投入保护国家财产的救火战斗中,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顽强精神不是我们时代极其珍贵的吗?赖宁身上那种少年立志、锐意求索的进取精神,不正是值得一代少年儿童学习的吗?
(责任编辑:南山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