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报道了“残疾姑娘玲玲”身残志坚的事迹,姑娘坚韧的斗志像火一样迅速点燃了人们久违的激情。这个残疾姑娘就是张海迪。
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的一声号角,“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等一系列原有口号被否定,原有的公社体制被打破,建国近30年来树立的典型榜样也随之幻灭,多少年来坚守着“听党的话跟党走”、“一大二公”思维体系、生产生活向“铁姑娘”、“劳模”等时代先进分子学习的中国大众,似乎一夜间迷失了方向。
新的经济体制,面对新的形势,大家忽然开始迷茫——“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是那个年代青年人普遍的困惑。建国以来,人们还从未如此渴求过一个精神上的依托、以及现实生活中可以比照的学习榜样。
就在这个时候,张海迪闯入了公众的视线:
55年出生于济南的张海迪,在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而瘫痪,但她并没有向厄运低头,坚强勇敢的她,虽不能和同龄人一样上学读书,但由于对知识的渴求,她坚持与病魔抗争,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等专业课程,并阅读了大量的书籍。
15岁那年,张海迪因为父亲工作调动而搬往聊城莘县尚楼村。在这里,性格开朗又热心的张海迪很快就成了村里最受欢迎的人:小孩子们都爱围着这个教他们识字、教他们唱歌、帮他们缝纽扣的大姐姐,老人们有什么头疼脑热也会找这个自学针灸的热心姑娘帮忙治病。张海迪的小屋每天都会聚集很多小伙子、大姑娘,大家唱歌、弹琴,谈论最近发生了什么事、看了什么书,欢声笑语不断。
张海迪的事迹开始受到媒体的关注,一次偶然的机会,新华社记者宋熙文听到了张海迪的故事,他觉得“这个姑娘很有意思”,于是便把她的故事写下来发回了单位。他没想到稿件竟一炮而红,张海迪也成了全国青年学习的榜样人物。
1981年12月,新华社将报道张海迪事迹的通稿,发给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多家报社,《人民日报》于1981年12月29日,将这篇报道放在了头版头条的位置,宋熙文这样分析《人民日报》的决定:“在当时的背景下,有一个比较信得过的人物出现,是当时人们思想,特别是青年思想,非常需要的。”
接下来,当地共青团组织、妇联、党报都纷纷报道她的事迹,各级单位也力邀她去座谈,大家惊奇地发现这个被病魔纠缠的女孩竟有如此大的感染力:每一个听到张海迪故事的青年都备受鼓舞,并在她身上看到了信仰荒漠的绿洲。
1983年,海迪精神的影响达到了最高潮。
1983年2月28日下午,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的胡锦涛,亲自主持召开“首都新闻单位听取张海迪通知事迹介绍会”,张海迪分别用中文、英文、日文唱歌三首歌:《生活多美好》、《哆来咪》和《四季歌》。
1983年3月1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刊发了《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一文,再次重点报道了张海迪自强不息的感人事迹。1983年3月7日,共青团中央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全国妇联授予她“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3年3月11日,共青团中央安排张海迪到北京作报告,27岁的她第一次走进了人民大会堂,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做了一场激情澎湃的报告。那天她穿着妈妈出差带来的薄呢子外套,卷曲的长发披在肩上,看起来青春漂亮,与会人员被她的感人事迹深深打动。
1983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八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为张海迪题词,表彰她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那一年,张海迪获得荣誉无数,而她的事迹,也伴随着她的电视演讲走进千家万户。
随着对张海迪报道的日益深入,大家对张海迪的赞誉和称号也越来越多,而最常被人们提起的美誉有两个: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迷茫的青年从张海迪身上看到了激情、勇气和力量,他们争相将张海迪列为自己的榜样,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向张海迪学习”的旋风:无数的信件像雪片一样从全国各地飞到海迪的手中,甚至有的人不知道海迪的通信地址,只要在信封上写上“张海迪”三个字,信件也能如期送到海迪的家里。海迪每天收到的信,需要用麻袋装起来,然后一麻袋一麻袋地送到单位、送到家里。
在海迪浪潮的最高峰,她再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人民大会堂做完报告后,张海迪忽然陷入昏迷,经过紧急抢救才从死亡线上挣扎了回来。经过这次生死考验,她选择了激流勇退,拒绝了组织安排的高职位,淡出人们视线,回归自己原有的生活轨迹——从事自己热爱的文字创作和翻译工作。
专心从事文字工作以来,她出版了《轮椅上的梦》、《绝顶》、《孤独的碎片》、《天长地久》等书籍,翻译了《山村诊所》等书籍,并和丈夫王佐良合作翻译了《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淡出人们视野的张海迪依然用文字激励着一代少年,她的作品和译作受到了广泛好评,并多次获得国家级奖励。
张海迪于绝境中辟新径,她坚韧不拔的精神不仅鼓舞了一代中国青年,甚至还辐射到了全世界的青少年:1997年日本NHK将她评选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之一,2001年新华社《环球》杂志将她评为“环球二十位最具影响力的世纪女性”。
海迪精神在80年代的迷雾中为人们指出一条创造人生价值的奋斗之路。纵观张海迪的走过的人生道路,与病魔的斗争和对学习的热爱昭示了那个年代不可或缺的坚韧和勇敢,而在荣誉面前急流勇退又是展现了一个智者的坚定平和。她的生命奇迹让80年代的年轻人看到奋斗的力量,在那个迷茫的年代鼓舞了一大批青年人。
张海迪的人生经历,就像她曾写的小诗——“世上既有苦水,也有美酒。就看你怎样去追求。只要你能昂起头,苦水也能化美酒。”她的用自己奋斗的力量酝酿了生命的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