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下,淡淡的孤独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开始崇尚漂泊,也总是喜欢把“漂泊”说成“漂”。其实说白了漂泊就是居无定所就是流浪,在很多人的意识里,仿佛只有浪迹天涯的沧凉和无奈,才是最最动人的也是最具感染力的沧桑的美。如果我不是曾经也漂着,也许我也会很羡慕这种意境的。可是有些事情,往往只有你真正置身其中时,才会明白这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一路走来,风光无限。是很美,只是这美来的有些残酷。
在我的记忆里,中秋月下合家欢聚的融融乐趣,我真是品味的少之又少。这是因为,大凡漂着的人,生活总不会很热闹的。漂,就意味着要承受孤独。我即如此。记得第一次离开家的时候,好像只有十六七岁的样子,只身来到一个陌生的小镇,开始了我的高中生涯。那是一个云淡风清的中秋之夜,笔直的甬路,参天的白杨,校园里静静的看不到一个人影,我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和孤独。想到家里那一方温馨的屋檐下,独独少了我一个人,我的笔下第一次流漓着涩涩的感伤。遥望窗前月,思念父母亲。身居千里外,心旧依亲人。
回顾团圆日,再现冰轮今。难止腮边泪,痛煞女儿心。就这样,我抱着月亮哭了好几个晚上,直到月亮又瘦又黄。这种酸酸涩涩的调子伴着我读完了高中。两年以后,为了继续我的学业,又漂到了另一个繁华的大都市。举目之处,无不是高耸的楼群,阡陌的街道。曾为太阳岛旖旎的风光而感叹,曾为松花江上的渔歌而吟哦。然而月到中霄总是无法忘记“月是故乡明”的佳句,中秋赏月之后,虽然以经不再泪眼婆娑,但望着窗外霓虹灯下的车水马龙,依然感觉自己好像孤零零的站在十字路口。于是心头便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悄然升起:“故乡的歌是一只清远的笛/总是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当我再一次离开家的时候,是跟着那个爱我的男人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去做他的新娘。我当然知道这次远行对我意味着什么,或许这是我人生最远最长的一次漂泊,所以,当家的轮廓在我的视线中渐渐模糊时,那淡淡的孤独,那涩涩的酸楚再一次悄悄的爬上我的眼角眉梢。 从此以后,中秋之夜便因为自己在社会与家庭中的多种角色的责任而碌碌,虽然月色如昨,月光依旧,但赏月的人以经是对月无言了!每天忙着穿梭于晨钟暮鼓之间,终于发现,现代人的生活总是多一些压力和焦虑,少一点喜悦跟感动。置身于这个绝对现实绝对功利的世界,每天的行色匆匆和言不由衷中,我们忽略了多少秋天的风冬天的落日;忽略了多少潇潇易水边悲壮的离别;忽略了多少悠悠南山下菊花高洁淡雅的回归;忽略了多少寂寥的夜空中那渐缺渐满月的盈亏。
今天,又是中秋月下,与我相偎的酒樽里盛的除了乡愁又多了几许沧桑的怀古。一轮皓月挚守着云淡风轻,这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景致和情调,在我心里总是悠远而意味深长。虽然无人知晓,可一但把它寄向蓝天,它的光芒又会闪的近乎辉煌。象征团圆的月饼,由几元钱一块到十几元钱一块再到几十元钱一快,可吃到嘴里,终不及小时候妈妈买的两毛钱的那块月饼香甜。终究是尘世间的一个人,无法超脱凡尘之中的一个俗字。希冀也在乎家人和朋友的一声招呼、一个微笑、一份友情、一份理解。然而又毕竟是矛盾相生的世界,恬淡宁静也总会有孤独的情愫。正如我依然清楚,当我倚在窗前看风景时会有突如奇来的寂寞的恐慌。因为我看到了飘渺孤鸿的影子,听到了天壤沙鸥的鸣唳……
如今我以不在漂泊了,但漂时的精彩和无奈却依然记忆犹新。无数个中秋月下,人与自然的对话和沟通,已经把我的心性滤得沉稳些,也纯粹些。这便是说,人来这世上走一遭,无非是做人。无论何时何地,身处何种逆境,都要做个纯正的人,纯粹的人。像那句话一样:“人生在世,须如豆腐,方正洁白,可荤可素”。做到这样时,我想我们才有资格遣散头顶的那片云那轮月,因为看过了,所以也该看懂了。
款款合欢酒,不解月光寒。唯恐惊旧梦,对月总无言。
(责任编辑:诗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