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美文:同来望月人何处
暑去秋来,今又中秋。蓦然回首,岁月之轮已辗过43个春夏秋冬。
突然就忆起多年前在广州的漂泊日子。2001年,在中秋愈来愈近的脚步声里,在上班之余,我与同事文聊起怎样度过这个合家团聚的节日,也没有聊出个有新意或有创意的过法来,倒是说着说着,就回忆起以前是如何如何的过,虽是平平常常、平平淡淡,却也说得有滋有味,讲得心驰神往。
在人生之旅中,我的中秋佳节绝大部分是在粤北故乡南雄度过的。童年时过中秋的情景因为太小而印象无多,要说有也不外乎那时的我,只是一个父母兄姐的跟屁虫,他们说在哪就在哪,去哪就去哪。晚饭后,月饼倒是被父母分了一些,可他们一转身走了之后,大哥大姐就会变着法子哄骗我那少得可怜的月饼,告到父母那里去,他们被父母训斥一顿后,晚上跑去晒谷场赏月,自然不会带我去,我也只好偷偷地溜出家门,找我的小玩伴,在家门前的大榕树下,以捉迷藏的形式欢度童年的中秋,对天上那一轮皎洁明亮的圆月却少了一份观赏一份遐想。
后来上学读书,小学,中学,都是在故乡里读,自然没走出故乡的中秋,也就没有走出故乡的明月。年龄渐长,学识渐丰,也就对中秋的了解渐多。故乡有关中秋的传说与故事,在老人的叙述中,渐渐唤起了我对中秋的向往与对月宫里嫦娥的仰慕。因而每逢中秋来临,我都会约上三五玩伴,在晚饭后带着各自的月饼,或相约凌江河畔,或聚会晒谷场上,或骑车小城街头,又说又笑,热热闹闹,直到月亮偏西,才敲响家里的大门,睡觉去了。
书越读越多,离家越来越远,乡中玩伴也如羽毛渐丰的鸟儿,各自飞向辽阔的天空,难得聚在一起,自然而然,中秋之夜,也就不会团聚一块,举头望月,共话未来与嫦娥了。
却是不断地结识新朋友,在不同的地方,度过每年的中秋。过中秋的地点虽不同,内容却是大同小异,赏月品饼,诉说生活,遐想未来。或许是因为“少年不识愁滋味”吧,心情是愉悦欢快的,在年年岁岁的中秋,我们还没有滋长出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聊与忧伤来。
新朋友转瞬变成老朋友,老朋友眨眼之间就天各一方。在新一年的中秋之夜,总会有新的朋友相陪,总会有新的感慨发出,而头顶那一轮圆月,却依旧款款深情,光亮依然。
再后来,结婚生子,肩上多了一份负担与责任,对中秋的感情,倒是少了许多遐想与浪漫,多了许多现实与世俗。依着千年不变的习俗,买月饼,买水果,买酒买烟,买鱼买肉,请父母过来一起吃一顿。晚饭后,也不出去看什么吴刚抱酒嫦娥戏兔,电视连续剧已把“举头望明月”的时间给占据了,待到电视看完,已是深夜,一家人打着呵欠嘟嚷着太困太困,就睡觉去了。我就拿了两盒月饼给父母,送他们回房休息。
倒是来了广州之后,因为离乡背井的使然,对中秋便就多了一份畏惧与沧桑感。说畏惧,是怕见头顶上那一轮如盘明月,想到家中父母妻儿少了我的团聚,节日气氛自然冷清多了,心里就会隐隐酸痛,浓浓乡愁弥漫起来。说沧桑,只因看了太多的月缺月圆,经历了太多的悲欢离合,也就有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体悟。在异地他乡的中秋之夜,望月怀远,少不了又是一个辗转之夜,牵挂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