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传统的中秋,时尚的过法(2)

2009-09-29 14:02
来源:搜狐 作者:佚名
赏月的佳境莫过于依水观瞻,因为在古中国的意象中,水和月具有相同的美学属性。只有赖于水的烘托,月才更显出众和典雅。《红楼梦》中湘云曾对黛玉

赏月的佳境莫过于依水观瞻,因为在古中国的意象中,水和月具有相同的美学属性。只有赖于水的烘托,月才更显出众和典雅。《红楼梦》中湘云曾对黛玉说:“这山上赏月虽好,终不及近水赏月更妙”。随后二人来到凹晶馆,“遂在两个湘妃竹墩上坐下。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如置身于晶宫鲛室之内。微风一过,粼粼然池面皱碧铺纹,真令人神清气净”。和今人月夜的聚会狂歌相比,似乎古代人对月亮有更高雅的审美渴望。水月的玩赏也不一而足,凭栏对月戏水和赤足涉水捉月也是两种选择。一杯酒也可以弥补赏月空间中的水的缺失,在酒水和月色的双重清辉中,赏月者可以感受感受静泊祥和,所有的意蕴顷刻全由酒的激荡而起。

古人的传统是赏月宜静、宜淡泊。赏月者可与情侣对月窃窃蜜语,或与三五知己浅斟忘言;或与家人把酒言欢尽享天伦。对于月亮的男性观众群体,因为缺少了拜祭的仪式(男不拜月),更可以笑看妻子儿女的嘻笑,然后在夜阑人静之际游走于人群之外。酒至微醺臻佳境,月不能言最可人。

听蝉、弄花也是旧时的赏月风尚。辛弃疾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佳句,李白的“花间一壶酒”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诗篇。在月色寂寂的夜晚,一个声音的背景会令赏月的情境更加完美,于是悠远的箫声和笛音回响在古代的赏月场合。杜牧写道:“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张潮则吟出“松下听琴,月下听箫……”。仍旧是《红楼梦》,这部古代风尚大全中对此做了详尽的记录,其中作为完美主义者的贾母,对于中秋背景音乐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贾母因见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因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因命人将十番上女孩子传来。贾母道:“音乐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这里贾母仍带众人赏了一回桂花,又入席换暖酒来。正说着闲话,猛不防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听约两盏茶时,方才止住,大家称赞不已。“

在古风消解、时俗尘上的今天,古代达人的赏月妙趣仍然具有被今人践行的可能性。那么,不妨让我们温一壶月光下酒,共醉中秋。

(责任编辑:阳光无痕)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