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写在春节的怀念:每逢佳节倍思亲(3)

2010-02-01 10:2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崔铁
父亲 人们都说每个人来到世上时,都顶着天空中的一颗星星下界。 父亲是颗星。他小的时候受过良好的私塾教育,听他的同龄伙伴们讲,父亲学习很有悟
父亲
人们都说每个人来到世上时,都顶着天空中的一颗星星下界。
父亲是颗星。他小的时候受过良好的私塾教育,听他的同龄伙伴们讲,父亲学习很有悟性,先生布置的学习内容别人一两天都背不下来的,而他一个上午就背得很熟,所以很受先生的喜爱,尽管平时很调皮,但很少挨先生的戒尺打。直到他从私塾读完四书五经,到后来东北解放后读国高,父亲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如果父亲出生在文化发达的地区或富裕的家庭,父亲一定会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代大学生,他以后的作为一定会很大的。
一九五零年,不满十九岁的父亲参加了新中国的建设工作,起初在区政府做勤杂,由于他有文化,所以又让他做统计,秘书,到一九五七年时二十六岁的父亲已是区委副书记了,当时他是我们县六个大区中最年轻的区委副书记,而且还有文化,可以说前途无量。父亲也是踌躇满志,和所有人一样,在新中国的建设用火热的激情奉献着他的聪明才智,在他分管的区委工作中每一项任务都完成的非常出色,多次受到上级的嘉奖,更备受上司的青睐。
然而,那个年代对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又有发展的干部是不允许有任何瑕疵的。父亲由于是学生出身,接受一些现代文化的教育,比起那些从部队转业回来的干部思想稍为开放,思维较敏捷,处理事情更灵活些。也正是这些今天看来是一个人优点的个性,却断送了父亲的政治仕途。
父亲是个健谈的人,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那是一个晚上,父亲在吃饭时和一年轻的同志聊天,他对时政发表了一些自己的见解,而且言辞还比较偏激,又对当场的年轻人开了几句过激的玩笑。结果被早就对父亲产生嫉妒的人,进行别有用心的诬陷,造谣中伤,并控告到上级主管部门。对于发生在父辈们身上的事情,我们晚辈们没有权利去评说,因为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处理问题准则和政策。关于父辈们之间的恩怨,我们也不应该去承担和救赎,他们的故事就应该在他们生命结束时画上句号。冤冤相报,只能使后代不得安宁。何况父亲的问题在三十年后得到了公正的解决。我在这稍加评论,是为了行文更加流畅些。
在上级调查组下来调查时,由于父亲脾气的倔强,心里对自己过去工作成绩的自满,特别是他对一九五九年反右斗争前国内形势的不认识,所以他不但不积极配合调查的工作,反而在与调查组长谈话时还要动手打他。这样就惹怒了整个调查组,他们不但没有实事求是,反而添油加醋,因此在短短的几天就给父亲的问题定了案,开除党籍,开除公职,下放回乡。
一九五八年的春天,对父亲来说那是灰色的。回到家乡的父亲,懊恼、委屈、痛苦使他彻夜难眠,无数次上诉,又无数次驳回。那个年代一个‘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理由申诉的。
征得奶奶的同意,在妈妈的怂恿下,父亲决定离开令他眷恋而又让他伤心的故乡,到外面去谋生。
在以后近二十年的流浪生活中,父亲在内蒙古草原牧过马,在阜新煤矿挖过煤,在黑龙江的砖场做过泥瓦匠。可以说父亲是新中国第一代的打工仔,农民工。但他们那个时代的名称叫‘盲流’。因为父亲有文化又做过领导,所以他在哪里工作,干的都很出色,只可惜他没户口,所以哪里也不能把他久留。因此,他像一个浮萍,四处飘荡。在我记忆里,家就是父亲的客栈,他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