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专题文章 >

三国人物的职场处世之道(3)

2010-07-03 14:1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秩名
12、庞统 庞统的死的确令人惋惜和遗憾。他是与诸葛亮齐名的谋略家,何以刚率兵出征,便命丧途中,而且是被名不见经传的张任所败? 从战术上来看,
  12、庞统
 
庞统的死的确令人惋惜和遗憾。他是与诸葛亮齐名的谋略家,何以刚率兵出征,便命丧途中,而且是被名不见经传的张任所败?
 
  从战术上来看,庞统这位盖世奇才在进兵途中,早该料到落凤坡一带地势险要,道路狭窄,树木丛生,是最易遭伏击的地带。以他的实力,就算无法顺利前行,最起码也不应如此轻易遭人暗算。真正研究起来,庞统遭埋伏丧命,绝非能力不足,问题完全出在他的心态上。
庞统初到刘备帐下,急于建功立业,以便使龙凤并驾齐驱,这种心理是人之常情,不难理解。不过他把名利看得太重,为了与诸葛亮较量,总是对其存在了一些偏见,认为诸葛亮为了怕他取功,一定会扯他后腿。以致当诸葛亮致信提醒他不要冒然进兵时,他却想:“孔明怕我取了西州,成了功,故意将此书相阻耳。”
 
在此情况下,庞统已经因个人情绪及好恶而严重影响了他对军事谋略上应有的客观判断,其心思不但没有放在对敌人的警惕,反而斤斤计较于自我得失,甚至有欺上之举,乃对刘备说:“统亦算太乙数,己知罡星在西,应主公合得西川,别不主凶事。统亦占天文,见太白临于雒城,先斩蜀将泠苞,已应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进兵。”同时,在进兵时,没有对敌情和地理条件做深入分析,以至身陷绝境。
 
  要成为成功的领导者,光有聪明才智是不够的,必须还要有良好的修养,尤其需要宽阔的胸怀、眼观全局的概念和审时度势的能力。度量是理智的基础,是孕育谋略的沃土。庞统的这段故事,正足以做为我们的借鉴。
 
  13、何进
 
  何太后所倚势的哥哥何进虽然贵为大将军,他的表现更像是原来那个杀猪的屠夫。尽管他手下拥有了像曹操、袁绍那么好的人才,他却没有听进他们的意见;尽管他有那么高的地位,却丝毫没有学会任何宫廷政治的精要,以致最后被宦官们用非常粗糙的手法杀掉。抓住机会或许可以得到暂时的权力,然而想要更长期、扎实地拥有统治权,却需要更细致的思维与经营。
  14、陈留王
 
  做皇帝不但不爽、不快乐,还会很倒霉!很多人都会深切关心九岁陈留王的安危。像陈留王这样镇定、会演讲、仪表出众、见过大场面的小朋友,如果生在今日,一定是最受家长老师喜爱、同学崇拜的小孩。可惜陈留王生长在帝王之家,他这样优质的条件为他带来的后果竟是受到董卓的青睐,而青睐的结果却是他变成一个称职的傀儡,以及痛苦的一生的开始。
  这些躲在故事后面的气氛以及反思,正是历史最深沉,最迷人的地方……
 
  15、李儒
 
  有一个很聪明,但一直没有受到重视的人就是董卓的女婿李儒。事实上,李儒是一个非常阴沉的角色。最早,他建议董卓的大军驻守在京城外,等待时机;之后当董卓碰上丁原阻挠换皇帝的计画时,李儒一眼就看出了丁原真正的实力来自吕布,进而策画了种种谋略来除去吕布这个威胁。后来他更提出了迁都长安的建议,使得十八路诸侯各自算计,四分五裂。能看见表象的事物底下的关键点正是李儒最厉害的地方。有了李儒,董卓才能不断地称霸。可惜董卓后来为了貂蝉,不再接受李儒这个智囊的意见。董卓放弃了他自身最重要的核心能力时,也就是他一步步逼向灭亡的开始。
 
  16、白门楼
 
在这个阶段最大的胜利者──曹操。基本上,曹操一生的行事风格、作战谋略是有阶段性的。从他迎奉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正好是一个很明显的分野。
 
迎奉汉献帝之前的曹操,以骑兵部队快速移动的作战取胜。这时候的曹操,倚赖着部队的移动进攻速度快、像是牧羊犬赶羊群的方式,以少胜多,以轻驭重,将黄巾贼的乱兵残党围到山谷里,等到他们弹尽粮绝之际,再逼他们投降,接收了这支为数不少的部队,成为他的作战核心。
 
这样的打仗方式,以一种爱拼才会赢的精神意志,很像是早期台湾的中小企业经营方式,苦拚实干,就算遇到了挫折,只要打不死,根本顾不得伤口,立刻急着爬起来寻找下一个机会。我们可以早期的曹操和吕布的战役,一场失败才来,曹操立刻就发动了另一场战争。曹操凭着这种苦干实干的精神,击败了吕布这个悍将。
 
从“慎谋能断”的观点来看,这个时期的曹操,是属于能断而不太有谋略的。曹操是个精力充沛的人,他可以连败连战,调整策略,立刻再投入战场。他不愿意浪费太多的时间去评估究竟这场仗该不该打?胜算有多少?他是个learning by doing的人,“快而能断”的处理模式容忍了失败的可能性,曹操利用这些失败来修正他的战略。正因为这样,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挟着汉献帝西去长安,他出兵追杀,反而在荥阳遭到反扑。他出兵攻打徐州时,也落得兖州后方叛变,整个局势被吕布搞得乱七八糟。
 
这时候的曹操,像是个超级业务员,虽然一直做了不少的业绩,可是因为只顾往前冲,难免常常收到呆账,公司面临周转危机;不但如此,做了那么久,也一直无法创造出应有的品牌和形象来。汉献帝的求援,使他有了一次翻身的机会,曹操是看准这是一次契机,决心把自己的集团,经营成一个有规模、有品牌的集团,所以在别人都在一旁观望,不敢下来蹚这混水时,他勇敢地迎奉了汉献帝这个超级大麻烦,同时也是超级大招牌。
 
这个决定,彻底地改变了曹操的命运。所谓的格局决定了结局。曹操拥有了汉室正统之后,开始修正自己的策略。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了这时候的曹操慢慢找到自己的优势及利基点,他的行事风格,渐渐地,也显露出了谋略重于于决断的趋势。这个时期的曹操,处世的态度更加沉稳、风格更加诡谲,从曹操对徐州的作法,就知道他充分发挥了权力三角学中,三角形的两边和恒大于第三边的精神。徐州的第一个三角关系是曹操和在徐州城中的吕布和刘备这个一强两弱的小三角关系。第二个三角是代表兖州(曹操)、扬州(袁术)以及徐州(刘备、吕布)这两强一弱的大三角关系。曹操在处理这些问题时,放弃了以前穷追猛打的精神,送了官位给刘备,想请刘备去杀吕布,好挑拨这两个人的感情。在这个谋略被刘备识破之后,曹操认知到刘备是真正可怕的对手,于是继续又利用汉献帝的权威挑拨刘备去和另一个三角形中的强权袁术对打。这些作法,在在都让我们感觉到,曹操已经不再是那个有理想、有抱负,很容易冲动的年轻人。他是在这场中原的十年大混战中少数没有犯过错误的谋略高手。
 
  吕布在徐州权力学中的小三角关系里,以拥有的筹码而言,抢了徐州城之后的吕布,兼有陈宫这个谋士,他原本会是最有机会冒出头的英雄。可惜吕布太缺乏原则,也缺乏长远的眼光,生命没有任何真正的愿景。他一生的都被欲望与自大的脾气所左右,以致于他在权力的三角学上左右摇摆,一会儿投靠刘备、一会儿又是袁术、一会儿又是曹操。他一生的的脑筋与精力都花在像辕门射戟这种小聪明上。吕布的一生都在做短线操作,他只想快速地抢到地盘、得到财富,这些欲望,使他失去了判断谁是主要敌人、谁是次要敌人的能力,错误连连。这使得吕布最后变成一个不可信任的对象,没有人愿意与他合作。只好在徐州权力三角习题的竞争上,在别人的合纵连横之下落单,渐渐居了下风。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