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于谓之德。
——韩愈《原道》
数日前,我在某圈子读到一篇驳斥韩愈师说的文章,虽然文章在某些观点上模糊不清,也没有进行深入地展开,但作者能够用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中华传统文化中道的内涵,其态度是值得赞赏的。受此影响,我专门找出了《唐宋八大家散文》,重读了韩愈的文章。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作为其核心的儒道学说已深入了我们每个中华儿女的骨髓。对此,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这一点,鲁迅先生在他的《拿来主义》一文中谈得很清楚,剩下来的便是我们这些微不足道的读书人如何擦亮慧眼,加以区分。面对古人浩如苍穹、灿若晨星的文化遗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似乎很难有一个明显的标准,再者,文学上各种思潮的交流、碰撞,往往会产生可喜的进步,因而不可能存在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好在21世纪的新人类已经站在了人类文明的高级阶段,科技革命的推动以及信息产业的发展,使得人们不但融汇古今,而且将目光转向了全球,从而具有了崭新的视野。回过头读一些古书,重新审视一下积淀在我们意识领域里的儒道精神,必然会“拨开浓云见明日”,获得更多的教益。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他与其他几位文学大家提倡散文,反对骈文,以恢宏的气势一扫文坛的浮靡之风,也给以后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朝诗人杜牧把韩愈文与杜甫诗并列,成为“杜诗韩文”,宋代文豪苏轼则称他为“文起八代之首”。然而,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他所极力推崇的“道”显然有别于老子的“天道”与孔子的“人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王道”,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
首先,韩愈在其《原道》一文中,明确提出“复古尊儒,排斥佛老”的主张。一方面,他反对老子消极避世的生活态度,全面否定老子“天人合一”的无我心态,“彼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一人之私言也。”他极力主张君子积极出世,挤身于官场。另一方面,他反对佛家的清静寂灭的禅悟方式,则是担心佛礼冲击封建礼教中的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及朋友,极力维护封建的等级制度。他在《马说》中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满之情,抱怨统治者没有伯乐的慧眼,又在《龙说》中以龙喻圣君,委婉地表明效忠朝廷的心迹。韩愈一身才学,在宦海沉浮,开始一直未能施展所长,因《书天旱人饥状》、“迎佛骨”事件而数度被贬,最后官至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为唐宋八大家政治上较有作为者。因而其文章具有强烈的功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