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古文典籍 >

师道、失道与世道:重读韩愈《师说》

2009-04-28 13:44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韩愈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儒家道统的提出者。在《师说》中提出“传道授业解惑”。

“老师”不是一个有历史感的称呼。

一般认为,“老师”一词最早出自《史记 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但其实,我们一直管老师叫先生。学生都自称“后学”。清末管西式学堂中的老师叫“讲习,那是直接从日语中舶来的。辛亥革命后,老师由教育部统一任命,所以称为“教员”。老师这个称呼,只是近几十年的事。不过年代上的隔离,并不影响“师”字本来的意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师,教人以道者之谓也。

那时候从东洋舶来的词汇,还有厨师、医师、药师、技师等等。加上中国固有的巫师、讼师、乐师,凑成了几个听起来就像是吹牛皮或者凭手艺吃饭的行当。西方工业革命以来,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社会伦理与社会职业分离,凭一技之长扮演特定职业角色的人,都可以称作“师”。从这个意义上,西方语境中的老师和厨师、技师没有区别。而中国最早的老师,孔子,头衔是“大圣至成先师”。师是指学问,大圣至诚,指人品和德操。从这个头衔中几个字的排序就可以看出来,中国人的老师,历来都是把教知识放到最后。一上来,先谈做人。做人不合格,当学生都没资格,何谈当老师。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北京师范大学因为校名的英文翻译问题,曾经有过一段争论。有人主张翻译成Beijing teachers university。这样与西方接轨。学校嘛,本身就是培养teachers的地方,有何不可?但经过广泛征求意见,最终还是定名为Beijing nomal university。“nomal”者,规范也。学术不是一个可以规范的东西,历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叫学术。那为什么一所培养老师的大学要以“规范”命名?所因者,“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也。这是中国人的传统教育观:学问高,最多叫老师,去和厨师、讼师并列。只有道德好,品德高,能给社会做表率、立规矩的人,才能叫先生。其中道德品行最好的人,能给社会正风气,树榜样。只有那个人,才可谓之“大成至圣先师”,才配2000年来一直稳坐孔庙,每年四时六节香火不断,安享后学们供奉的冷猪头。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