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古文典籍 >

章学诚《文史通义》阅读札记(二)(2)

2009-05-12 12:2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秋水
6. 微妙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道日损的文学倒退倾向 老子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为道日损”,这里,章学诚当然不会有这么极端。不过,他也隐约地

6. 微妙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道日损的文学倒退倾向

老子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为道日损”,这里,章学诚当然不会有这么极端。不过,他也隐约地透露出一点“历史虚无主义”;但是,他虚无的对象并不是历史事实本身,因为那是不可质疑的世界存在。他说:“战国之文,其源皆出於六艺,何谓也?曰:道体无所不该,六艺足以尽之。”,又从诸子学各大经典创作所依据和推演的意识源头出发,说:“《老子》说本阴阳,《庄》、《列》寓言假象,《易》教也。邹衍侈言天地,关尹推衍五行,《书》教也。管、商法制,义存政典,《礼》教也。申、韩刑名,旨归赏罚,《春秋》教也”,然后他总结和演绎道:“后世之文其体皆备於战国,何谓也?曰:子史衰而文集之体盛;著作衰而辞章之学兴。”,又根据历史的事实归纳说:“后人无前人之不得已,而惟以好尚逐於文辞焉,然犹自命为著述,是以战国为文章之盛,而衰端亦已兆於战国也。”

这里的基本推论线索是:由“后世之文其体皆备於战国”的历史事实,再加上他的文章思想观上的可怕而又无奈的“为道日损”情绪,从而推论“战国为文章之盛,而衰端亦已兆於战国也”。撇开种种偏激,这种文章沦亡观则是极为科学辨证的。因为,它贯彻了文脉的“盛极而衰”的内在衰竭命运和外在逻辑规则。当然,文道的衰退尽管遵循着这样的内在理路的所谓辨证趋向,但是这其中并没有文脉的宿命和神秘气息,因为文道流变的内在动力是人类自身尤其是文人进行文学创造的先在缺陷所引发的。一种文体的兴盛是文人自己造成的,而当它达到了顶点,则当代文人必须退避即“功成身退”,否则文学的流脉就将因为创造者意志的停滞而终结。所以,章学诚的文教说基本上是科学的,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7.对儒家经典的怀疑和解构:破解主义的迷信和确立严正的理性主义批判观念

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倒退的。当然,这里的倒退是从文人群体对经典的固执和后世创造力衰退的基本事实来看的。若从当今所谓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来看,历史则的永远进步的。初看起来,似乎是这样的,但是章学诚也认为这仅仅是一种幻象而已。他说:“儒者著书,始严经名,不敢触犯,则尊圣教而慎避嫌名,盖犹三代以后,非人主不得称我为朕也。然则今之所谓经,其强半皆古人之所谓传也。古之所谓经,乃三代盛时,典章法度,见於政教行事之实,而非圣人有意作为文字以传后世也。”很明显,这里鲜明地体现出章学诚在事实面前所持的激烈的论辨勇气和批驳锋芒。因为经的本质规定是它的衡常性,是它对正统价值尺度的坚守和对人们日常行为规范的道德制约。但是,生活的流动性注定了所谓经的永恒性是虚假的,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也就不会有长久不移的所谓的规则。例如在西方,哲学家波谱尔对科学传统中原本被视为不变规律的综合归纳思维进行了激烈的反驳,从而破解了人类思想中对本质追求总是固执存在的归纳综合的化简习性。而就我的粗略学识所知,宇宙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和对称性定律在学界早就出现了质疑甚至欲求予以颠覆的声音。不管这种对经典的怀疑是否有理、是否可能,或者竟是意味着人类又重新陷入了连自身也不明白的一个新的思维黑洞,并终将对人类传统文化形成破坏性的解构,但至少说明了疑古思潮在思想界和科学界的风起云涌和奔腾流行。其实这种思想上的强烈的排斥经典的虚无主义在近现代的世界历史上都十分的流行,而且气势弥漫于东西方的整个学术界。章学诚在其中也算上是一个急先锋了,但他的态度是不激烈的,然而他所作出的看似细微的理论阐述却将这股怀疑和解构经典先王之道的旋风吹荡得愈加猛烈。现在,这股旋风还在吹拂,并且将毁灭和席卷得日益浓烈,它必定会改变整个世界的思想格局,进而推动意识世界的高飞猛进。

(责任编辑:诚意)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