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政治智慧的高明,表现之一为遇事能忍。当他的母亲姜氏与胞弟姬段串通一气,给他多方制造麻烦的时候,他能做到隐忍不发。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左传·隐公元年》中华书局版杨伯峻编著第一册第10页
左氏慧眼独具,选择这一年发生的这一件事,开始他的宏篇巨著《左传》。这一年,郑庄公派了一支浩大的军队去消灭他的亲弟弟共叔段。郑庄公与共叔段是亲兄弟,但血缘近,未必感情就深,感情是靠后天的培养才会有的。庄公的母亲武姜不喜欢郑庄公,而更喜欢共叔段,共叔段也因为母亲的爱自己恶哥哥而一样的不喜欢哥哥,这完全是武姜的影响结果。武姜在两个儿子感情上的扭曲,是郑庄公强烈想杀死弟弟的重要原因。权利斗争上从来就没有亲兄弟、亲父子之分,古来皆然,反而越是亲兄弟、亲父子越是自己的敌人。
后代的史家似乎在有意或无意地褒扬郑庄公的宽容仁义,因为他毕竟没有杀死共叔段,与武姜也“母子如初”。但庄公沉稳得却让人难以想象,共叔段的这场政变前前后后计划了二十年,且庄公在共叔段身边也安插了不少间谍,共叔段的一举一动都在其掌控之中。老谋深算的庄公,无非是养成其恶,意在诛之。可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左传·隐公三年》中华书局版杨伯峻编著第一册第26页
读到这里感觉周平王真够窝囊的了。平王将政权分与虢公管理,郑庄公吃醋,质问平王,平王却说了句无赖话“没有这回事”就想搪塞过去。周天子的威信已经荡然无存,更为窝囊的是竟然与郑国互相“质子”以取得郑国的信任,也只有在王室衰微的春秋时期,才有这么敢跟boss叫板的下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