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情者,乃喜怒哀乐爱恶欲之所发,仁义礼智信之所布,父精母血而成形;皆金木水火土之关系也。
且如木曰曲直,味酸,主仁。恻隐之心、慈祥恺悌、济物利民、恤孤念寡、恬静清高、人物清秀、体长、面色青白,故云:“木盛多仁”。太过则折,执物性偏;不及少仁、心生妒意。
火曰炎上,味苦,主礼。辞让之心、恭敬威仪、质重淳朴、人物面上尖下圆、印堂窄、鼻露窍、精神闪烁、言语辞急、意速心焦、面色或青赤、坐则摇膝。太过则足恭聪明、性燥须赤;不及则黄瘦、尖巧妒毒、有始无终。
金曰从革,味辛辣也,主义。羞恶之心、仗义疏财、敢勇豪杰、知廉耻、主人中庸、骨肉相应、方面白色、眉高眼深、高鼻耳仰、声音清响、刚毅有决。太过则自无仁心、好斗贪欲;不及则多三思、少果决悭吝、作事挫志。
水曰润下,味咸,主智。是非之心、志足多谋、机关深远、文学聪明、谲诈飘荡、无力倾覆、阴谋好恶。太过则孤介硬吝、不得众情、沉毒狠戾、失信颠倒;不及则胆小无谋,反主人物瘦小。
土曰稼穡勾陈,味甘,主信。诚实之心、敦厚至诚、言行相顾、好敬神佛、主人背圆腰阔、鼻大口方、眉目清秀、面如墙壁而色黄、处事不轻、度量宽厚。太过则愚朴、古执如痴;不及则顏色似忧、鼻低面偏、声重浊、朴实执拗。
以上出自有名的八字算命书籍——《渊海子平》。五行对应五种性情,即儒家所谓的五常仁义礼智信。这种对应关系为:
木主仁,火主礼,金主义,水主智,土主信。
有趣的是这种匹配最早并非出自术士,而是儒生。这个儒生就是董仲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对儒家的三纲五常做了天道意义上的论述。专家学者们认为董仲舒开启了一场儒学宗教化的运动,因为董仲舒的学说援引阴阳五行,以天道推演人事,史书中记载董仲舒善于推灾异,甚至做法求雨。刘小枫为董仲舒们起了一个颇有意思的外号——左派儒教士。
显然,大多数人对董仲舒的做法是不屑的,这不象是先秦的儒学传统,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儒家是没有系统的天道观,没有形上哲学。虽然有一部《易经》摆在那,却被人有意无意的忽略。董仲舒这里突然冒出来一套完整而系统的天道哲学有些令人生疑,这其中包括阴阳五行。
所以,一个合理的推论是董仲舒融汇了阴阳家和道家黄老学派的思想。梁启超在《饮冰室文集·阴阳五行说之来历》中谈到阴阳学说之害时曾提到:宜负罪责者三人焉……曰邹衍,曰董仲舒,曰刘向。
梁启超认为五行说的流衍主要由三个人来负责任:战国阴阳家邹衍,邹衍发明了五德终始说,解释朝代更替的规律,但这个理论相当粗糙,只能视为一种臆说。第二个人就是董仲舒,董仲舒吸收了邹衍的理论。第三个人就是刘向,他写过一部《洪范五行传论》,专门为《尚书.洪范》作传。这意味着五行说的始作俑者是邹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