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金与之相对,木为生金为成,金具有目的和价值,实现其目的则为成,达到目的生也就具有了意义。而金总是会纠正仁的泛滥,亲亲之情必须合乎胸中正义,以合宜为度,大义亦可以灭亲。比如《中庸》说:“义者宜也,尊贤为大。”贤虽非亲,但合乎大义,更为适宜。
故而“义者,宜也”(《中庸》),“义者,谓各处其宜也”(《管子·心术》)。
亲亲合乎仁爱,而举贤合乎道义。因为贤者在上位才合宜。孟子区别仁义道:“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孟子·尽心上》)。
所以,义为金,为价值,为道义,为克制。
仁义二端,仁为自然之情感流露,而义为节制,基于价值判断(即合宜)做出合乎道义的取舍,是一种理性。
金是最残酷的一行,成就自己的时候必然践踏别人,或者奉献自己而成就别人,而后者往往被我们理解为义。金既是成又是杀,既是义又是利,成己刑人,或成人刑己,成杀之间如何把握尺度,以得宜为度,以合义为度。在义的价值取向上,往往偏向于克己,以义正己而不是正人,是收敛的。而仁爱有等差,亲亲,仁民,尔后才是爱物,由爱己推出仁者爱人,所以仁的价值偏于扩散。
所以董仲舒进一步推进:
“是义与仁殊:仁谓往,义谓来;仁大远,义大近;爱在人,谓之仁;义在我,谓之义。仁主人,义主我也。故曰:仁者,人也;义者,我也。此之谓也。”
仁的价值偏向于推及他人,义的价值偏向于回归自身。
接下来,我们再看水火与智礼。
水为伏火为现,水为微火为著。水为内向,为感知,火为外向,为行为。所以水为内心对微妙信息的感知,多知不惑为智。
前文提到,水为蒙昧,火为文明。这是就外在而言,太阴水阳气伏藏,属于内明,体现为内心不惑。智以保身,智者乐水,老子曰上善若水。水体现为心智的特性,微妙而又暗藏,经木的情绪发动才表现为火的外在行为,同时对行为进行控制。
礼,按照我们一般的看法,属于秩序、规则,对人的制约和限制,有时候礼法并称。这种理解是不确切的。
火为太阳,阳气完全展示,光华外施,体现为一种外在的繁盛。外在的亮丽为纹,也为文,所以火为文明。礼,在儒家的话语体系里,实际就是文明的总合。在《礼记》或者《荀子》里,几乎所有庆吊宴饮、宫室器皿、文物典章、天文律例、哲学思想都归到了礼的名下,并美其名曰:隆礼。
孔子在赞美周礼时说:“郁郁乎文哉”,礼就是文明的另一种说法。
礼是现实生活的缘饰化,用外之物以饰内情,这就是所谓的文饰。礼是事物发展到极致的时候体现出来的一种奢靡与繁华,衣食足而礼义兴。礼展现为华美外观,爽心悦目和繁文缛节,而水则体现为与繁华相反的简朴。火为文,水则为质。董仲舒认为商为质,周为文,周文刚好被孔子赞美过。这一意象我们将在后面进一步讨论。
礼的价值,被荀子总结为养:礼者,养也。符合夏日之火的意象。
土的意象在孟子那里为圣,后来被董仲舒修订为信。土不属于四象之一,但包含囊括了金木水火,能调和、含育、运化金木水火。所以土是更为高贵的一行。
土介于太阳与少阴之间,是由阳转阴的奇点。故而,土是一个转换过程,也是本系统与他系统的连通通道。火的阳气被耗散,为他系统所吸纳,同样他系统也提供了土,为本系统所吸纳。这是一个出入、吐纳、转换的过程。转换完成后,形成结构化和条理化的少阴金,达成目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土在中医里有一个重要象征——脾。脾为消化和吸收,是主掌与外部系统物质交换过程的器官。脾也主思,思考的过程同样是一个转换的过程,由混沌逐渐清晰,最终解析出金的价值与成果。
那么,这些跟圣或信有何关联?圣与王是一个成对概念,王为外在,圣为内在。圣德的达成在于知止,在于反思,在于升华。诚与思是成圣成德的关键,衷心为诚,忠于内心为诚,土为中。心诚专一为信,所以土为圣,为信。
(责任编辑:近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