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五行也是儒家一脉相承的理论,董仲舒的五行说或许采纳了阴阳家的成果,但主干依然是儒家的。五行概念最早出自儒家五部经典之一的《尚书》,而五行学说一直在思孟学派中流传。虽然在传世的书籍中我们几乎看不出子思或孟子有关于五行的论述,但荀子却骂过他们的五行学说。荀子在《非十二子》中说:
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
荀子认为案于往旧而造新说,这里的往旧或指《尚书》中提到的五行,而新说则是子思唱之,孟轲和之,子思孟子二人所创。从传世文本上看,思孟二人似乎受了不白之冤。直到1973年郭店楚简出土,人们才看到思孟五行说的端倪。郭店楚简除了少量的道家著作外,剩下的大部分都是儒家著作。其中就包含了竹简《五行》和帛书《五行》。《五行》开篇就提到了仁义礼智圣五德:
“五行: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义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礼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智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圣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
仁义礼智圣的提法见诸于孟子: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逸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之于天道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尽心下》)
所以,庞朴认为郭店《五行》就是荀子批评的思孟五行说,还有人干脆认为竹简《五行》是子思所作,帛书《五行》乃是孟子所作。董仲舒的五常将仁义礼智圣中的圣字被易为信字,并流传至今。
那么,如何从五行得出五常?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我们不妨先从仁义二字开始。
仁,究其本质,源自对生的热爱,乃是一种好生之德。毫无疑问属少阳木,属春,属东。
仁的价值首先体现在生殖血亲的亲爱上,这是仁德的起点。比如“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爱人不亲,反其仁”、“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离娄上》),“仁亲以为宝”(《礼记·檀弓》)。
所以,仁善之德实乃发端于生命自然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