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古文典籍 >

只想看到活生生的人:读《刺客列传》

2009-05-19 10:5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赵月斌
“英雄”是个好词,“革命”是个好题材,“牺牲”绝对是好样儿的,古今中外,概莫如是。但不要把刺客、杀手涂抹成“英雄”,不要把正义绑架到革命的祭台上。

引子

“英雄”是个好词,“革命”是个好题材,“牺牲”绝对是好样儿的,古今中外,概莫如是。所以,无论是希腊神话、荷马史诗还是我们的侠义小说、“红色经典”,都流淌着相通的血性,尊崇“义人”、“烈士”大概也是人类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具体说到中国,我们的英雄情结似乎更浓一些,“见义勇为、舍生取义”自古以来就是一种至高的人格境界,贪生怕死的缩头乌龟当然要遭人唾骂的。因此,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写英雄”似乎先天就占据了绝对优势,不管写得好坏,只要“英雄”就是好的。于是乎,人们像忽地发现了英雄的好处,重写红色经典、翻拍革命题材遽成时尚,不绝于耳的枪炮声喊杀声不但响彻于黄金时间,而且回荡在田野村头,引得一些热血沸腾的写家和分不清红灯记、红灯照的草台班子一头扎进这个大熔炉中,却不知是不是把好钢炼成了废铁。时至今日,常见我们的作家、导演仍热衷于手起刀落、马革裹尸,仍把杀人、复仇当作英雄的筹码,以一种残酷的暴力美学表现所谓的英雄行为,这种手法未免过于轻率、简单。

当你看到一颗颗人头像瓜瓢一样骨碌碌滚落一地,看到一顿机枪攒射顿时血肉横飞尸横遍野的场面,怎么可能把此类的“英雄壮举”与我们要弘扬的民族精神联系到一起?假如一味地用这种粗暴的方式处理近百年来的革命史、战争史,我们的文学、影视未免太空洞太苍白,即使产量再大,塑造的正面形象再多,最多也只是昔日“高大全”的升级版。当“革命英雄主义”被大面积、想当然地浅薄化、庸俗化的时候,为无怪乎有关部门出来声明说,“主旋律”不等同革命历史题材。毕竟,我们反观历史、回顾战争,不是为了唤醒人们嗜血的基因,而是在歌唱英雄的同时不忘敬畏生命、呼唤正义、礼赞和平,不忘国人所褒扬的“义”应该是敞开的、包容的,它不单要面向一时一事,还要面向更为广阔的人类空间,直至永恒。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将“义气”理解成了“义”,往往将豪狠理解成了勇敢,往往将不怕死理解成了壮烈,于是许多杀人者都被鲜血染成了榜样,许多杀人事件都被鲜血染出了光荣,似乎这也是一种传统。关于杀人和被杀,一部《史记》早已多有详述,古人当然不会用现代的标准去衡量他笔下的人物,可是,若以当下的眼光去看当下某些“走红”之作,又有几多超越了两千年前的太史公?

这里仅说五位“名垂后世”的刺客。

一、曹沫:即兴表演   

司马迁对刺客情有独钟,在《史记》中专为列传,开篇第一位即曹沫。

鲁国大将曹沫虽有“勇力”,却三战三败,吓得鲁庄公赶紧向齐割地求和。然而,两国会盟时,曹沫却突然“执匕首劫齐桓公”,要他归还土地,桓公只得答应,于是,“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在这里,曹沫算不上真正的刺客,最多只能算半个刺客,他并不想把齐桓公杀死,只是想拿匕首吓唬吓唬人罢了,他的用意只在为自己消除国土沦丧之耻,说到底还是出于自私的个人目的。看他的理由:“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