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古文典籍 >

也谈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2)

2009-05-19 11:07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其实,司马迁是很敬重项羽的,何以为证?司马迁将项羽和刘邦都列入了本纪,而且,项羽本纪为第七,高祖本纪为第八。这充分彰显了司马迁不以成败论

其实,司马迁是很敬重项羽的,何以为证?司马迁将项羽和刘邦都列入了本纪,而且,项羽本纪为第七,高祖本纪为第八。这充分彰显了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

项羽是一位英雄,这一点是豪无疑问的。最好的例证就是巨鹿之战,敢于涉身险地。打仗时,身先士卒,勇猛无比。譬如,被汉军围在垓下时,竟然能从重重的包围中突围出去。突围后,跟随项羽的只有二十八骑,仍然击杀数十乃至百人。乌江亭长劝项羽南渡长江,项羽却以没能将原来的江东八千子弟带回来而深感无颜见江东父老,拒绝渡江,举剑自刎!

项羽是一位多情的英雄。项羽被围垓下,作一首:“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与虞姬的故事,就是英雄与美人故事的最好范例,被后世的各种文学形式所演绎着。如,京剧《霸王别姬》,又如,张国荣、张丰毅的电影《霸王别姬》。故事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唏嘘不已。

但,项羽绝不是一位政治家。

其一,无宽大的胸怀。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灭秦后,大封诸侯,任人唯亲。本来,诸侯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项羽却拥兵自重,自立为王。对于与自己关系近的,封得好些;与自己作对的,或自己看不过去的,如刘邦等,故意封到远离故乡的险恶之地。韩信曾评价项羽说,“项王待人,表面上非常恭敬慈爱,说起话来,柔和温顺;当部下生了病,他同情病人的痛苦,甚至为他流泪,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他们;但等到部下因有功该封给爵位时,他把刻好的印信,在手中摩弄得把印角都磨圆了,还捏着不肯授给该封赏的人《史记·淮阴侯列传》。”

其二,无政治家的高瞻远瞩。主要表现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杀死秦王子婴;杀死义帝楚怀王;放弃建都关中。最有代表性的言语是,“富贵而不还乡,犹如衣锦夜行!”从而又创造了另一个词汇,“沐猴而冠”。

其三,不懂得收拢民心。项羽的部队每攻下一地,烧杀抢掠,甚至动辄屠城、活埋,犯下了滔天的罪行。如,秦将章邯投降后,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人;攻下咸阳后,火烧秦宫,其中,包括阿房宫,火势竟三个月不灭,从而将秦始皇时收缴的许多书籍,致使许多珍贵的典籍就此绝世,这是对中华民族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

其四,不懂得用人。应该说,一个人想做成一件大事,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刘邦看得最透。刘邦得天下后,问群臣,“朕所以能得有天下,是什么原因?项氏所以失掉天下,是什么原因?”大臣高起和王陵说,高祖能与天下人同利,而项羽却妒贤嫉能,人有功,项羽便加以杀害。贤能之人,项羽不肯相信,诸将战胜而不酬功,得地而不给诸将应得之利。刘邦却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穣,不绝粮道,吾不如箫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岂只放弃了一个范增?项羽杀死韩王,将韩王的亲信张良拱手让给了刘邦;放走了韩信,最后成了自己的掘墓人;还有陈平……

国人的思维习惯总是,同情弱者和失败者。项羽仍然得到了千百年来的人们的尊敬。但,我却认为,有两件事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原谅项羽的。第一件,滥杀无辜。包括秦的降卒、百姓、子婴和义帝。要知道,“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呵!这也是他丧失民心的最根本的地方。第二件,火烧秦宫。因为,秦宫中堆放着秦始皇从民间搜缴来的大量的典籍,这一把火烧得中华民族的历史倒退了若干年,也使得至今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更多的关于中国古代的历史。

(责任编辑:天道)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