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汉族,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被尊为儒家的“亚圣”。
孟子是儒家学说重要的代表人物。不论其学说的价值,还是个人在历史上的实践活动,都在儒家“封神榜”上稳坐第二把交椅,仅次于孔老夫子。
奇怪的是,自汉朝“独尊儒术”,让儒家一家独大后,孟子本应该在孔夫子之后亦步亦趋,享尽尊崇。但是孟子却一直不得统治者的欢心。
尤其是几代盛世王朝的帝王,汉武帝、唐太宗等都曾祭拜圣人孔子,孟子则被当空气般地忽略掉了。封建时代,帝王的好恶当然有着不一般的影响力,孟子也就跟着委屈了上千年。
直到儒学鼎盛的唐宋时期,大儒们气不过,跳出来为亚圣叫屈申冤。唐代的韩愈把孟子立为道统至尊人物,南宋的朱熹也把《孟子》一书列入四书之列,这样孟子的地位才稍微回升。
但是,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孟子老先生又成为大流氓朱元璋的眼中钉、肉中刺。朱大麻子授意手下篡改《孟子》,简直把此书视为洪水猛兽,生恐怕它会蛊惑民心。
同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青云直上,孟子不得统治者欢心,到底是为什么呢?
相传孟母在孟子小的时候为了他的教育成长,曾三次搬家。在孟母的正确教导下,孟子终于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这要追究到孟子的学说。
儒家第一个人物孔子的思想以“仁”核心,“仁”就是要关爱他人,并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论点。推及到国家政治,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说出“苛政猛于虎”的至理名言。
但这只是对君主提出一些道德上的要求,并未明确具体的制约措施和惩罚手段,依靠的是君主自身的品德修养和自律意识。这些要求,并未对君主构成真正的压力和威慑,做不到这些他们不会受到严重的惩罚。因此,后代统治者一般都欣然接受孔子的那一套,并推广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