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孟子学说的核心,是对孔子德治思想的加以发展,成为“仁政”学说,并且有着强烈的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
更进一步,孟子还认为,若是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他!
这说法在专制社会,简直就是晴天里杀出的一道霹雳嘛!
竟然敢把当时高高在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君主列在第三位!
对那些不可一世的君主而言,位于国家之后,倒还勉强可以接受:毕竟国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并不会剥夺自己实际的权力。但把代表上天意志的自己,列在平民之后,而且乌合之众的民,竟然可以推翻君主。这不啻于当头一棒,砸得诸位尊贵的君主晕头转向!
呜呼!君主无道就要被推翻么?
可是,如果必须一直规规矩矩做君主,那还有什么乐趣嘛。
这个可恶的老家伙,简直是存心跟朕过不去嘛。
于是乎,孟子不但是儒家里最被统治者讨厌的学者,甚至在诸子百家中,能像他一样引起君王反感的也不多。
(二)
可是,如果孟老先生黄泉之下知道后世会如此遭遇的话,也会委屈的鼻涕一把泪一把的。
你们这些为君者,真是蠢货,鼠目寸光。俺这么做,可全是为你们着想,为你们政权的长远考虑啊。
真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圣人心。
几千年以来,农民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确实,以君主为核心的统治阶级,和以平民为主的被统治阶级,是构成社会的两股最主要的力量。二者之间的力量必须保持一定均衡,才能构筑稳定和谐的社会。就如跷跷板,两端的压力接近,才能此起彼伏地正常运转。
在封建专制下,中国产出了许多骄奢淫逸的帝王。
在先秦时各诸侯国,情况也大致类似。广大民众在大地上辛勤地劳作,并依据法度纳粮服役,维持着国家的正常开销,也供养着统治阶层。但是,一旦统治者对平民的剥夺过度,以至于使得他们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无法维持,也常会发生民众的暴动乃至起义。
因此,如何处理两个阶级力量之间的关系便成为一个重大的问题。
介于二者之间的新兴力量士人阶层,在此时渐渐活跃起来,凭借自身的文化知识为资本,游走在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登上政治的大舞台。他们仿佛一座桥梁,沟通有着利益对立关系的两个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