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经典精选 > 名著名作 >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的意义(2)

2009-04-27 12:2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王晓彤
曾经以为宝黛之恋是爱情绝唱,后来方悟他们其实是知己相惜。因此,黛玉泪尽而去,宝玉却并未殉情――并非是宝玉无情,而是此时尚未领悟。待得繁华

曾经以为宝黛之恋是爱情绝唱,后来方悟他们其实是知己相惜。因此,黛玉泪尽而去,宝玉却并未殉情――并非是宝玉无情,而是此时尚未领悟。待得繁华散尽,千红一哭,宝玉方解黛玉葬花之意。

石头原本就堕落情根;而在历劫之后,则又多了一把眼泪(以《石头记》的形式来体现)。这就是“还泪”的结果。顽石有泪,是为至情,此时方证得“木石前盟”(所谓“木石”,不就是石头和它的一把泪么)。

满纸的“荒唐言”,亦不过是作者的一把“辛酸泪”。这就是石头/作者一番人生历练后的结果。绛珠点点,血泪斑斑。“字字看来都是血”!绛珠点醒了石头,而石头则欲点醒世人,同也。

“世人皆以宝玉谓曹公性情,我窃谓黛玉为曹公之影子。崖前顽石,穷尽众生幻象,权由黛玉一生眼泪点化之功。众生沉沦于迷途,又岂能以一红楼能醒之乎?‘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实为黛玉之写照,也亦为曹公之写照。”(刀丛中的小诗《从红楼中想到并感念知己》,来自:故乡)

此语深得吾心。绛珠因神瑛之露而修炼成仙,而宝玉亦因绛珠之泪而脱离凡胎。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可以看做是宝玉“悟空”的一个预演;而黛玉的“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却又比宝玉之境界高出了一层。

宝玉喜聚不喜散,只希望好花常开、美景常在,仍处于沉迷之中(正如警幻所叹:“痴儿竟尚未悟!”);而黛玉喜散不喜聚,乃是深知“盛筵必散”的道理。看来,黛玉早脱凡俗,觉悟在先呢!

从表面上看,“情情”的境界似比“情不情”要窄。但是,用情真的是越“博”越好么?我看也未必。爱博则浅。过于分散,亦会导致“力度”的不足。若将“甘露”洒到寸草不能生的地方,岂非“资源”的浪费?因此,在我看来,“情不情”并非是最好的选择。

黛玉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只对宝玉一人用情。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黛玉对紫鹃,是以姐妹待之,并不拿小姐的身份。两人早已超越了主仆的情分,在贾府中恐怕也找不出第二对来。黛玉和宝玉,是一对千古知己,自然也不必说。即便是对宝钗,在“解疑癖”之后,亦以真情待之,两人遂成金兰之契,更是好得象一个人。不禁想起,辛弃疾曾有“知我者,二三子”之句。孤傲如黛玉者,有二三知交亦足矣!别看宝钗到处受到欢迎,这样的朋友又能有几位呢?

黛玉对于宝玉、紫鹃以及后来的宝钗,自是不同一般。此外,她还耐心地教香菱学诗,可以说是倾囊相授;对来送燕窝的婆子,也颇为体贴。以我的理解,黛玉之情,是专中有博;而宝玉之情,则是博中有专。黛玉和宝玉,分别从情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达到了极致。

佛家讲的是“缘”,而红楼谈的是“情”。佛祖只渡有缘人,而红楼亦只醒有情人(岂亦“情情”乎?)。在我看来,作者之意,非有情者不能解之,能解者方有此泪;而有情者如宝玉那般“天分高明”,亦需有过一番历练,方可解味悟道。

有人说,《红楼梦》是一个寓言。愈品红楼,则愈觉此中兴味。想来那“木石”也并非爱情,“金玉”亦非婚姻,不过是作者托言寄兴耳――果然是“荒唐言”。不禁为作者一叹,亦为世人一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之痴,有如黛玉;而世人之迷,则甚于宝玉。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而“他年”葬花的,正是作者自己!

(责任编辑:诚明)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