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两出戏,其共同点不言自明。这两出戏的安排又是十分巧妙。它们的艺术作用都是遥遥暗与后来黛玉(与湘云)联句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互为呼应〔2〕。
这之外,十分引人瞩日的就是元宵盛宴中演的《八义图》了。此戏源出《赵氏孤儿》(雍乾之际已为法国教士译为法文,在欧洲引起极大震动,后有英、德等译本),取材《史记》屠岸贾(gu4)残杀赵盾满门的史事。剧情复杂曲折,惊险悲壮。简言之,是八位义士自我牺牲,各以不同方式巧救赵氏唯一遗孤(此子后日长大报了大冤仇),有的自尽,有的以亲生儿偷换了赵氏孤婴〔3〕。这是一出自古震撼人心,凸现中华崇高道义的大悲剧,从来盛演,影响极大(京剧的《搜孤救孤》,亦即此剧的改编)。那么,雪芹总是在最最热闹的“盛会佳节”之际,不声不响地把这种惊心动魄、两族生死搏斗的戏“塞”进叫单上!请您想想,这都所为何来?
这,显然是隐伏了贾一家日后所遭的特大冤狱与残酷迫害——似乎也有义侠之士,出于忠愤,力图挽救“遗孤”——贾宝玉。书中已然明白展示出的“王爷”级的故事,人物事情,北静王府是贾家的“同难同荣”的老关系,十分亲厚,是为一方。忠顺王府,则因蒋玉菡之故,与贾府起了矛盾,是为一方。这反映了历史背景中皇族内部争斗的一大特点:史湘云的牙牌酒令甚至暗示了“双悬日月照乾坤”的异象(此乃李白的诗句,指唐玄宗、肃宗井立的怪现象。清乾隆四年,恰有一大批皇族宗室另立“朝廷”的大案)。雪芹运用了这些手法,让读者晓悟:荣宁之败,是复杂的政局风云变幻的牺牲品与替罪羊,而贾氏男女如赦、凤等人,虽也有些自身的罪过恶行,利己而害人,但正是因为那些“微不足道”(这是相对于政治大事而设的喻词,不必以辞害义)作了导火线与“由头”;实质上是个屈枉者。《红楼梦》人物的悲剧性,正在于此。
元宵夜宴赏灯观戏的另一剧目是《楼会》。这又巧妙极了——与元春那元宵点戏又是前后辉映、“特犯不犯”的独擅笔法。这儿的规律是:大的兴衰荣辱整局巨变中,又特演一出男女二人悲欢离合的传奇事迹,如上次是《相约·相骂》相似。《楼会》即《西楼记》中的《病晤》一出。此剧演的是于叔夜与名妓穆素徽的故事——却也是一段自传性的文学名作。剧作者袁于令以自己的经历为基本,化名“进入”剧中。据清人记载,吴中沈某,雄于财势,凡妓女新至者必先拜谒,方能立足;穆女来拜时,适有文会,名士袁生居首坐,穆一见倾心,形迹昭显,沈大不悦,加之讥诮。袁怏怏于怀,而莫可如何。有冯某者,性任侠,知袁意,乃探知沈携穆游虎丘(苏州名胜)时,径登舟劫穆而去,俾与袁会。沈怒讼于官。袁父惧,送子到案,系狱(并褫其科名)。袁于狱中作此剧以自寓自遣。《楼会》演的是于叔夜到西楼探慰穆女之病,正相聚中,忽然他的小书童文豹来催他快走,因为叔夜之父传他去“赴社”,叔夜只得怅然作别而去。
我在本章只举这些,馀不详及。这已可以看出雪芹运用的艺术手法是何等奇妙与丰富。他熟习当时流行的戏本,抓住其中的某一中心特点,与他书中的人物事情有相近相通之处,不知不觉地纳入了他的杰构中,让人得到了一种全出意表而又恍然会心的多层次的艺术境界。这种奇趣妙境,别的小说中何从得见?
一个整局的大变故,附带着引发的家亡人散与悲欢离合,男女的生离死别——这就又已勾勒出了整部小说的大结构法则的影像。这一点,在了解《红楼》艺术上,更是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