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字乐天,原籍太原人。他的曾祖迁居华州下邽县。唐代下邽,今属陕西渭南县。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县。他一生有十余年的时间居住在江南。和盛唐诗人远赴江南多属旅游不同,白居易四下江南,每次都有特殊的原因。他第一次下江南是童年时代。那时,安史之乱虽然早已平定,但新的藩镇叛乱却不断发生。在河南,先后就有李灵耀、李希烈的叛乱,闹得人民不得安宁。白居易在十一二岁时逃难到了浙江一带。几年后到过苏州、杭州。白居易第二次下江南是在壮年。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心怀二心的藩镇李师道派遣刺客暗杀宰相武元衡,裴度受伤,朝野震动,当政者束手无策。白居易时为太子左赞善大夫,他认为这是国家的耻辱,上疏力主缉捕凶手,触怒宰相,被贬为江南西道的江州司马,在九江居住三年多。白居易第三次下江南时,已年过半百。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正月,他在中书舍人任上曾上疏纵论对河北藩镇用兵的问题,不被采纳。六月,元稹罢相后,他眼见宦官专权,党争激烈,便请求到外地做官。七月,朝廷任命他为杭州刺史,历时两年,政绩卓着。白居易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下江南,年已五十四岁。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春三月,白居易在洛阳太子左庶子任上接到朝廷派他作苏州刺史的任命,五月端阳,抵达任所。第二年秋天,因为眼病免官。冬天,他跟从和州离任的刺史朋友刘禹锡结伴回北方。从此以后再也没有重到江南了。
白居易的《忆江南》词,是脍炙人口的作品,一千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在吟咏回味。我记得1978年3月31日,郭沫若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以《科学的春天》为题作讲话时引用了其中的名句,他说:“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这热情洋溢的讲话,道出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心愿,因而也赢得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至今每当我们获悉全国各地的每一项新的重大成就时,我们都会想起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的词句。郭老引用得好,赋予了原词以新的含义。但话又说回来,白居易的诗之所以值得借用,又确实因为它是春的颂歌,美的回忆。
《忆江南》一共三首,它们的原文是: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在《江楼早秋》一诗中曾说“江山入好诗”,也就是说他认为即景抒情的诗须大好江山之助,这是他从创作实践中悟出的道理。
他的《忆江南》能写得这么感人,和他长期生活在江南,由衷地喜爱江南分不开。
《忆江南》的写作时间,历来说法不同。有的说在白居易离苏州之后;有的又说在大和元年;王国维则说写于“大和八九年间”.这些说法,不是太笼统,就是太简单,缺乏事实根据。
笔者认为要确定《忆江南》词的写作年代,必须从了解刘禹锡的《忆江南》词入手。刘的两首词,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然后他吟咏道:“春去也,多谢洛阳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裒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频。春过也,共惜艳阳年。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惟待见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