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之美 值得歌颂——白居易《忆江南》赏析(3)
2010-02-24 14:33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第二首词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领起,前三字江南忆和第一首词的最后三字忆江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第二首词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领起,前三字“江南忆”和第一首词的最后三字“忆江南”勾连,形成词意的连续性。后五字“最忆是杭州”又突出了作者最喜爱的一个江南城市。假如说第一首词像画家从鸟瞰的角度大笔挥洒而成的江南春意图,那么,第二首词便像一幅杭州之秋的名画了。
杭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名城,是我国东南的形胜之地。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淘井,加固堤防,治理西湖,为当地人民作了有益的事情,当地人怀念他,他也时时想念这个地方。他的写景诗中,有不少写杭州的名篇。如《杭州春望》、《馀杭形胜》、《春题湖上》等,古今传诵的是七律《钱唐湖春行》,它说:“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显然很爱西湖的春天,为什么他在词里偏偏不写杭州之春呢?这可能是为了避免和第一首词所写的春景重复。他写杭州之秋,一写灵隐寺赏月赏桂,一写高亭之上观钱塘江潮。两句词就写出两种境界。“山寺月中寻桂子”的“山寺”,指的是西湖西边的灵隐寺。这座古刹有许多传说,有的还蒙上一层神话色彩。如传说灵隐寺的桂花树是从月宫中掉下来的,就让人浮想联翩。所以宋之问《灵隐寺》诗说:“月中桂子落,天香云外飘。”《南部新书》也说:“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曾拾得”.寺僧当然是在说谎,但寺中多桂却是事实。白居易曾在寺中赏月,中秋节桂花飘香,那境界使他终身难忘。山、寺、月影下,寻桂子,写出了幽美的环境,也写了置身其间的词人的活动,使我们读后恍如身临其境。然而,词人回忆杭州还有另一种境界使人难忘。那就是“郡亭枕上看潮头”.钱塘江潮是大自然的奇观。他的形成和环境很有关系。钱塘江的入海处就是杭州湾。这个海口很像一个正对着东海的大喇叭口。由于这样特殊的自然环境,便形成了奇异的潮汐现象,特别是每年秋季的八月,海潮来时,潮峰可达到一丈多高。它仿佛是一座银山,又仿佛是陡立在江中的一堵水墙,从远处疾速地向杭州方向推进,十分壮观。弄潮儿举着红旗迎潮而上,更是惊心动魄。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杭州人像过节一样,倾城出动,登山临江,翘首观潮,煞是热闹。白居易的杭州诗多次写蓟钱塘江潮,如《重题别东楼》诗就写到他登高遥望迎涛弄水的印象。“郡亭枕上看潮头”,以幽闲的笔墨带出惊涛骇浪的景色,与上句“山寺月中寻桂子”的静谧而朦胧的美的境界形成鲜明的对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白居易是热爱杭州的,所以他在回到北方以后,又产生了“何日更重游”的愿望。
再看《忆江南》的第三首:“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这首词在思想艺术上都不及第一、二首,加上他又写到歌舞生活,因而许多选本都不介绍它。其实它在写法上也并不是全无可取之处的。前两首词虽然也写到人,但主要还是写景。第三首点到吴宫,可以使人想到苏州的虎丘山、馆娃宫的风景,但主要却是写人,写苏州的歌舞伎和词人自己。从整体上看,意境的变化使连章体词显得变化多姿,丰富多彩。